隨著社會的發展,酒精成為許多人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卻有許多人並不知道,酒精的背後可能隱藏著重大的健康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全球有2.83億人受到酒精使用障礙的影響。從早期歷史記錄中便可見酒精濫用的跡象,然而近代對於酒精成癮的醫學定義,卻依然讓許多患者感到羞愧而不敢尋求幫助。
酒精依賴可導致多種身心健康問題,包括心臟病、肝病及精神健康障礙。
酒精的影響不僅限於飲用時的愉悅感,長期使用會導致身體多個系統的損傷。尤其是大腦、心臟、肝臟及免疫系統,更容易成為重災區。研究顯示,持續的重度飲酒可降低10年的預期壽命,並增加多種癌症的風險。面對這樣的風險,為何仍有這麼多人選擇無視這些警示?
每年的酒精相關死亡人數高達330萬例,這使其成為早逝的第三大原因。
酒精使用障礙的背後,既有遺傳因素的影響,也受到環境的影響。若家庭中的某位成員曾經受到酒精問題的困擾,其他家庭成員的風險則會提高三到四倍。高壓的社會環境、酒精的便宜及易獲得性無疑都是加重酒精問題的催化劑。對於那些苦於焦慮或抑鬱的人而言,透過喝酒來尋求慰藉自然成為一種選擇,但隨著時間的推進,這種行為可能演變成嚴重的依賴。
在戒酒的過程中,許多人可能必須面對長達數月的輕微戒斷症狀。
因此,從醫學的角度來看,酒精依賴被視為一種身心疾病。透過問卷調查來探測可能的酒精依賴情況,是目前常用的診斷方式。在確診後,戒酒的過程需謹慎進行,以免造成病理上的嚴重後果。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使用苯二氮平類藥物來減少戒斷症狀,同時還可搭配其他藥物如阿卡氟酯(acamprosate)或反酒精藥(disulfiram),以阻止恢復飲酒的傾向。
面對酒精成癮,人們我們應該尋找的,其實是回歸初心的途徑,而非逃避。
然而,酒精依賴的治療千變萬化,並且常常受到其他精神疾病或成癮的影響。許多治療方法,包括個別或團體輔導,以及以禁酒為基礎的相互援助組織,如匿名戒酒者(AA),都被證實有助於減少復發。但究竟這樣的支持是否真的足夠呢?
現今,應對酒精盛行的危機,社會上對酒精上癮的污名化仍然存在。這不僅影響患者的自我認知,也對他們尋求幫助的勇氣造成阻礙。如何在文化的枷鎖下,以更人性化的方式來對待這類患者,是當下社會需要思考的課題。
懷抱希望,走出陰霾,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渴望著重新開始。
當然,除了控制飲酒的量與頻率外,對於酒精的認識也應加大宣導。社會應該多舉辦相關講座與交流會,讓年輕人了解酒精的危害,並探索如何在社交中找到更健康的替代方式。對於家庭而言,給予適當的支持與理解,往往能成為治療的一大助力。是否能因此避免更多的悲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