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企業多元化訓練一直是一種主流的培訓形式,旨在促進不同族群之間的正面互動,減少偏見與歧視。然而,儘管這些訓練方案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包容性的工作環境,關於其有效性的研究結果卻顯示出截然相反的趨勢。根據調查顯示,強制性的多元化訓練可能會在某些情況下加劇歧視與偏見的現象。
多元化訓練的概念在1960年代隨著美國民權運動的興起而出現。1964年頒布的《民權法案》禁止基於種族、性別、宗教等因素的歧視。隨著法律的推動,企業開始認識到推動多元化和包容的重要性。進入1980年代後,隨著社會風氣的變遷,多元化訓練逐漸成為企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儘管企業在多元化訓練上投入巨資,但其效果卻並不明顯。根據哈佛大學社會學家Frank Dobbin的研究,沒有證據表明反偏見訓練能增加女性或有色人種在管理層中的比例。甚至有研究指出,強制性的多元化訓練會使一些群體更不願意接受平等申訴。
「系統性研究並未證明多元化訓練的實際效益,而在某些情況下,強制培訓甚至會增加歧視和偏見。」
例如,201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當公司實施多元化計劃時,高階層員工不太可能認真對待員工的歧視投訴。這導致在一些情況下,多元化訓練反而成為歧視問題的掩蓋工具。
有證據顯示,自主參加的多元化訓練在提升管理層多樣性方面會取得較好成果。研究發現,自願參與的培訓能夠為黑人、拉丁裔和亞裔男性在管理層中的比例帶來顯著增加。而強制性培訓則受到質疑,尤其是在相關的法律後果上,可能會讓某些企業在法律訴訟中顯得不足。
「多元化訓練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被法官視為缺乏歧視的證據,而不管它實際效果如何。」
隨著對多元化訓練有效性的思考加深,未來的企業應該將重點放在自願性、多樣性的培訓上,而非強制規定。同時,企業還需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讓員工能夠自由表達他們的感受和訴求。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不僅能吸引更多的人才,還能為建立一個更加包容的工作環境打下基礎。怎麼樣的多元化政策才能真正有效地促進包容性,並減少歧視的現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