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這個以多元化為指標的商業環境中,企業紛紛將注意力聚焦於多元化訓練。根據報告,企業每年在這方面的投入高達80億美元。然而,這項訓練實際上是否有效,能否達到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目的?這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問題。
多元化訓練旨在促進正面的群體互動,減少偏見和歧視,並教導不同背景的人如何有效合作。
多元化訓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1964年的《民權法案》禁止基於種族、性別和宗教的歧視,成為企業推動多元化政策的基石。隨著法律的變遷,企業逐漸開始意識到實施多元化訓練的重要性。
社會和法律改革促使聯邦機構在1971年開始著手進行現代的多元化訓練。
雖然許多企業已經開始實施多元化訓練,但研究結果卻顯示其效果並不一致。哈佛大學的社會學家Frank Dobbin指出,沒有證據表明反偏見訓練會增加女性或有色人種在管理職位中的比例。某些學者甚至提出,強制性多元化訓練可能會導致反效果,使歧視在某些情境中更為固化。
一項針對830家美國中大型企業的研究發現,參加多元化訓練後,女性在管理層中的比例下降了7.5%至10%。
研究顯示,自願參加多元化訓練的企業,往往能在管理層中提升多樣性,而強制性訓練則相對較少見成效。可見,訓練方式之選可能是關鍵因素。2021年的一項綜合分析指出,雖然少數實驗性研究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平均效果,但在實際工作環境中,效果則明顯減弱。
官僚的多元化結構逐漸被法官視為某種理由來證明企業不歧視,無論其實際效用如何。
儘管多元化訓練仍有其價值,但令人擔憂的是,若企業只將其視作一紙空文,便可能得不償失。許多企業仍需進一步探索如何對多元化訓練進行調整,以便達到更好的成效。
隨著社會對多元化的重視持續加深,未來的多元化訓練又將走向何方?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