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各地,仍然存在一些神秘的城市和城鎮,由於種種原因,它們對外界的居民和訪客施加了嚴格的旅行或居住限制。這些封閉城市可能是敏感的軍事設施或秘密研究機構,對於這些地方的訪問,往往需要特殊的授權。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了解這些神秘城市的背景、運作及其原因。
所謂的「封閉城市」是指那些旅行或居住受到限制的定居點,通常要求特定授權才能進入或過夜。這些城市在冷戰期間尤為常見,尤其在蘇聯時期,許多封閉城市因其關鍵的軍事或科技角色而存在。隨著蘇聯的解體,這些城市中的一些在後蘇聯國家中依然保留了封閉的特性,尤其是在現今的俄羅斯。
現在的俄羅斯,這些地區正式被稱為「封閉行政-territorial formations」(ЗАТО)。
封閉城市可能只在機密地圖上標示,並不公開。而且,在封閉城市的周圍通常會有安全檢查,外來的居民需要通過身份檢查,並獲得進入的許可。這些城市的存在通常是班級和工業設施,並且它們大多位於偏遠地區,例如烏拉爾山脈和西伯利亞深處,以便於防範敵方的轟炸。
封閉城市自1940年代末期在蘇聯成立,當時被稱為「郵政箱」,意指郵件通過其他城市的郵政箱寄送到這些地區。這些城市分為兩類:一類是小型的軍事和科學設施所在城市,例如奧茲約爾斯克(Chelyabinsk-65),那裡有一個鉑銨生產工廠。另一類則是對於外國人無法進入的大型城市,如彼爾姆及海參崴等。
這些城市雖然在某些方面提供了更好的住房和商品選擇,但其居民依然生活在受限制的環境中。
隨著1993年俄羅斯新憲法的採納,封閉城市的政策有所變化,並重新命名為封閉行政-territorial formations (ЗАТО)。目前,俄羅斯有44個公認的封閉城市,約有150萬居民,75%由俄國國防部管理,其餘由Rosatom管理。進入這些城市往往需要特別的許可。
除了俄羅斯,世界各地也存在類似的封閉城市。例如,在中國的甘肅省有一個名為404廠的核工業基地;在美國,洛斯阿拉莫斯曾是曼哈頓計劃的保密城市。亞洲的巴基斯坦也有一些城市對外國人設有特別的進入限制。
封閉城市的存在引人思考:他們是出於國家安全的需要,還是對信息控制不當的反應?這些地方對居民的生活質量有何影響,並且他們該如何在封閉的環境中尋求自主生活的機會?同樣重要的是,隨著全球化的加速,這些城市如何平衡專業安全與居民與外界接觸的需求?
在封閉城市內生活的人們,是否能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條件,但同時也面臨著社會隔絕?這樣的矛盾留下了深刻的思考,究竟這些神秘之地的未來會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