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聯時期,由於冷戰的緊張局勢,許多城市與城鎮成為所謂的「封閉城鎮」,這些地方的居民和外部世界之間存在著嚴格的旅行和居住限制。進入這些地區通常需要專門的許可證,而這些地方則對外界締造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封閉城鎮在標準的地圖上可能完全被忽略,這些地方的存在往往僅僅在機密文件中得以流傳。
這些城鎮的設立源於對國家安全的深切考量,許多封閉城鎮內部布滿了與軍事、工業或科學研究相關設施。例如,根據歷史記錄,Ozyorsk(現稱為Chelyabinsk-65)便是擁有鈽生產廠的封閉城鎮,而Sillamäe則是以濃縮鈾工廠而知名。這類城市幾乎對所有非居民封閉,即使是在本國公民中也需要特定的進入許可。這些限制不僅在蘇聯內部存在,在東方共產國家之間也普遍實施。
這些封閉城鎮有時在外部世界中根本無法被發現,缺少指示標牌和路線圖。就連郵政也有特定的管理方式,郵件通常以最近的大城市及特定郵政編碼寄往封閉城鎮。例如,Arzamas-16的實際位置是在摩爾多瓦共和國,而Arzamas則在下諾夫哥羅德州,距離達75公里。
進入封閉城鎮的人們需要接受嚴格的文件檢查和安全檢查,外地人士甚至必須獲得明確的許可才能訪問。
隨著蘇聯在1991年解體,部分封閉城鎮的存在依然延續至今日。在現代俄羅斯,這些地方被正式稱為「封閉的行政領土形式」(ЗАТО)。根據俄羅斯當局的數字,現在俄羅斯擁有44個公開承認的封閉城鎮,總人口約為150萬。其中75%由俄羅斯國防部管理,其他的則由Rosatom管理。儘管在90年代中期以來,這些城鎮的數量已大幅減少,然而一些城鎮仍然保持著進入限制,尤其是對於外國投資者而言,進入這些城市需要事先獲得許可。
「郵箱」是蘇聯時期的非正式名稱,指代較小的、規模約為廠房的秘密設施,常常涉及到嚴格的監控和限制。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封閉城鎮及其居民生活的故事漸漸流傳了出來。許多封閉城鎮雖然在物質條件上較為豐富且生活便利,卻經常需要承受更大的社會壓力。在這些地方工作的居民通常獲得更高的薪資和福利,但隨之而來的是防範外部世界的默認規定。
這種生活方式的影響延續到了今天。封閉城鎮內的生活與外界完全脫節,民眾的歷史記憶大多充滿了對過去的憧憬和對未來的迷惘。封閉城鎮的故事充滿了色彩,在這片曾經的威權主義氣候中,人民能否真正獲得他們所追求的自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