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城市是指那些對居民和訪客採取旅行和居住限制的聚落,通常需要特定授權才能進入。在冷戰期間,蘇聯建立了大量這樣的城市,旨在保護敏感的軍事和科研設施。如今,在俄羅斯及其周邊的後蘇聯國家,這些城市仍在持續存在。這些封閉城市,如今被正式稱為「封閉行政區劃」(Закрытые административно-территориальные образования, 簡稱ZATO)。這不僅反映了冷戰的歷史遺產,也對現代俄羅斯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封閉城市通常僅在機密地圖上顯示,而公眾無法獲得這些地圖。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城市甚至沒有任何標誌或指導方向。郵件投遞往往以附近大城市的名稱寄送,以掩蓋封閉城市的真實存在。例如,位於摩爾多瓦聯邦共和國的薩羅夫(Sarov)被指派為阿爾扎馬斯-16(Arzamas-16),而阿爾扎馬斯則在大約75公里外的下尼赫河州。這種地理隱秘性的設計使得封閉城市的存在對外界幾乎不可見。
封閉城市的存在本身往往是機密的,居民被期望不向外部披露他們的住所。
自上世紀40年代末以來,蘇聯便開始建立封閉城市,以「郵政箱」為美化稱呼,這一名稱來源於郵件的寄送方式。這些城市分為兩類,第一類包含規模較小且有軍事或科研設施的聚落,如位於車里雅賓斯克州的奧齊奧爾斯克(Ozyorsk)及與鈾有關的西利馬(Sillamäe)。即使是蘇聯公民,進入這些城市也需要適當的許可。而第二類則是一系列因安全原因而封閉的邊境城市,例如位於遠東的海參崴(Vladivostok)。
某些封閉城市的地理位置選擇考量深具戰略意義,通常位於烏拉爾山脈及西伯利亞的偏遠地區,以避免敵人攻擊。
隨著1991年蘇聯的解體,俄羅斯成為擁有最多封閉城市的國家。根據1993年制定的新憲法,封閉城市的名稱被改為「封閉行政區劃」(ZATO),並開始受到政府更明確的管理。現時俄羅斯有約44座被確認的封閉城市,總人口約150萬。雖然這些城市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但它們在經濟及社會的發展中依然扮演著重要角色。
儘管許多封閉城市的政治與經濟地位已經有所調整,但它們仍然保持著某種程度的排外性。在這些城市,外國投資被吸引進來,但仍需要申請必要的許可來訪問。例如,美國國家核安全局與俄羅斯原子能部門所發起的核城市計劃,表明了這些城市內部仍在尋求與外部的合作。
封閉城市的存在不僅是一個歷史遺留下來的特徵,而是俄羅斯現代經濟與安全架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封閉城市的歷史深深影響了俄羅斯社會的結構與人們的思想觀念。這些城市內的居民因為特殊的生活條件,與外界的接觸受到限制,進而形成了一個與外部世界隔絕的小社會。這樣的環境不僅影響了城市的經濟發展,也限制了居民的思維模式與社會交往。封閉城市內的務工者和研究人員雖然享有一定的經濟優勢,但他們所需承擔的社會隔離代價又該如何計算?
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封閉城市是否仍能繼續其以往的運作模式,或者說,是否需要轉變成為信息和技術等方面的開放平台,這都是當前值得深思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封閉城市的未來是否仍與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