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肉派是一種手掌大小的派,內含切丁或絞碎的肉類及肉汁,有時還會加入洋蔥、蘑菇或起司,通常用作外帶小吃。這種變體的標準肉派被視為標誌性美食。喬治州州長Bob Carr在2003年形容肉派是澳大利亞的「國菜」。新西蘭人則將肉派視為新西蘭烹飪的一部分,並且成為了新西蘭國家身份的一部分。
根據2003年的一項研究,平均澳大利亞人每年會吃超過12個肉派。而根據2004年的研究,平均新西蘭人每年會吃15個肉派。
澳大利亞的肉派製造商通常是州內的品牌,這是由於早期派製造時長途運輸及缺乏冷藏設備的原因。在小型零售店可以找到即食肉派,而一些無品牌的散裝肉派也有可能是當地某些知名品牌的產品。冷凍派在供應前會被加熱賣出。
四分之二十大牌(Four'n Twenty)於1947年由L. T. McClure在本迪戈的小型烘焙店首次生產,該品牌因其與澳大利亞規則足球的關聯而在維多利亞州擁有標誌性地位。
新南威爾士州的代表品牌Sargents成立於1891年,曾經是該州的主導品牌,但自2022年不再生產。在南澳大利亞,Balfours已經生產肉派超過一個世紀,而Vili's則是在二戰後的時期成立。這些肉派製造商提供肉派給舉辦澳大利亞規則足球賽的各個場館。
在西澳大利亞,Mrs Mac's Pies則在全國範圍內銷售,多數在便利商店和加油站找到,並在競爭激烈的外賣熱箱市場中以品質和非典型餡料為基礎進行競爭。
在新西蘭,Big Ben Pies自1969年以來一直在奧克蘭生產肉派,每年銷售1300萬個肉派。隨著美國快餐連鎖進入新西蘭,Progressive Enterprises於1977年創建了Georgie Pie,這是一家專門供應肉派的快餐店。在高峰時期,Georgie Pie曾在新西蘭開設過32家分店,但最終因經濟問題於1996年被麥當勞收購,並於1998年關閉最後一家店。
根據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食品標準(FSANZ),肉派的肉類組成必須至少占25%,可用的肉類包括牛肉、豬肉、禽肉等。大多數肉派製造商在成分列表中一般會標明「牛肉」的具體成分。
FSANZ要求肉派必須包含至少25%的「肉類」,其中包括任何被屠宰動物的骨骼肌以及附著的動物脂肪和血管等。
澳大利亞的「Great Aussie Pie Competition」自1989年舉辦以來,旨在尋找優質商業肉派,並促進肉派質量的提高,吸引媒體的注意。而在新西蘭,自1997年開始舉辦的「Bakels New Zealand Supreme Pie Awards」則旨在表彰優質的肉派製造商,促進這一烘焙領域的發展。
從1970年代開始,肉派便活躍於多個文化角落,甚至被提及在澳洲通用汽車Holden的廣告歌曲中。此外,英國奇幻作家特瑞·普拉切特的《碟形世界》系列中,還有一位角色因其派浮子而聞名,深受顧客喜愛。
這些肉派品牌不僅是滿足口腹之欲的美食,也成為了澳大利亞與新西蘭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那麼,在你心中,哪一個肉派品牌才是真正的“國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