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歷史的長河中,對於學習方式的研究不斷推陳出新,其中「程式化學習」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方法,獲得了廣泛關注。這種方法基於應用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研究,促進了學習者的成功。想像一下,如果學習者能夠依靠書本而非老師來獲得知識,這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教育體系?
愛德華·桑代克曾經說道,假如有一本書能夠依照學習者的進展自動顯示內容,那麼許多現在需要個人指導的學習可以通過印刷品來解決。
程式化學習可以被定義為一種旨在促進學習的系統,通常利用教科書、教學機或計算機作為媒介。這種媒介將學習材料按邏輯和經過驗證的順序呈現,並將其劃分為小步驟或較大的區塊,以便學習者在每一步後檢測自己的理解。隨後,學習者將立即獲得正確答案,這意味著在所有階段,學習者都需要做出反應,並獲得即時的結果知識。
程序化學習的概念早在1912年就被桑代克提出,但直到1926年,西德尼·L·普賽才實際開發出第一個教學機器,這是一種自我評分的機器,並成功地證明了其教學能力。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對於培訓的重視進一步促進了程式化學習的發展。在士兵的訓練過程中,研究人員對訓練影片的有效性展開了大量研究。透過這些研究,學者們發現影片在提供概觀方面優於傳遞細節,但更重要的是將問題放置於影片片段之間的實驗顯示,提供即時回饋能顯著提升學習效果。
1946年耶魯大學的實驗顯示,在影片中插入問題並在學生回應後給予正確答案,顯著提升了學習效果,這一結果類似於讓學生重複觀看影片。
程式化學習的進一步發展引入了「刺激控制」的概念。在這種模式下,學習材料本身將決定學習的進程。它包含幾個主要步驟:清晰的學習目標、前測、後測和根據結果修訂的材料。這種方法強調學習者主動參與、及時的回饋,以及依據學生進度調整的教學媒介。
在兩種最著名的程式化學習系統中,心理學家諾曼·克勞德的系統引入了多選題和即時回饋,而行為主義者B.F. Skinner則提出的「線性編程」模式則以連貫的文本形式呈現,並通過獎勵的方式強化學習。這兩種方法均強調學生中心,讓學習者按自身進度進行學習。
程式化學習的理念影響了許多其他教育領域,如開放學習和計算機輔助學習。著名的「芝麻街」和「藍色線索」等教育電視節目也受到了程式化學習思想的啟發,它們都在內容上進行了分段處理和開發測試,進而提高了學習效果。
無論是運用於學校教育還是職業培訓,程式化學習都表明,學習者的主動參與與即時的反饋至關重要。面對未來的教育發展,書本是否真的能夠完全取代老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