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如何成為教學的秘密武器?二戰的訓練革命背後的故事!

在二戰期間,隨著對軍事訓練需求的日益增加,教育者和心理學家開始探索創新方法,以提高士兵的學習效率。其中,電影的應用成為了一個突出的突破口,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

電影為訓練提供了合理的概述,但在詳細信息的傳遞上卻稍顯不足。

早在二戰之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德基曾提出運用機械化手段來進行教學的概念。雖然他的想法沒有立即實現,但是他的理念對後來的編程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編程學習,簡而言之,就是一種系統化的學習方法,通過精確的教學材料和即時的反饋來促進學習。

戰爭期間,野外條件下的士兵訓練面臨著一個重要的挑戰:如何迅速而有效地傳授複雜的技能。這時,電影作為一種視覺媒介,幫助學員在情境上建立理解,無需面對直接的互動,但又能引發興趣和注意力。

在1946年,耶魯大學進行了一項實驗,將問題放置在電影片段之間,事後給予學生正確的答案,這樣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這些研究顯示,影片的有效性在於其能提供整體的情境介紹,而如果能夠結合問題和反饋,將其學習效果提升到了全新的水平。因此,便出現了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法,這對後來的教學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

編程學習的來臨

那麼,編程學習究竟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它是以“刺激控制”為基礎的學習系統,這意味著教學材料的編寫需經過詳細的測試和反饋。編程學習的方法包括了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進行前測和後測,並通過小步驟的方式來漸進式教學,這正是二戰期間訓練所需的靈活性與適應性。

以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的B.F.斯金納為代表,編程學習的系統特點讓學習者能夠主動參與,通過即時的反饋來促進理解。

斯金納系統的實施不僅僅是基於機械設備的教學,還包括了清晰的學習目標,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進度進行學習。這一理念進一步演變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學校教育中還是在工作場所的培訓中。

後續影響

編程學習的理念被迅速應用於多個教育領域,尤其是開放學習和電腦輔助學習方面。著名的“芝麻街”計畫便借鑒了這些編程學習的概念,以確保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的高參與感。甚至連“藍色的線索”這一兒童節目都以編程學習的原則進行了多次的田野測試,以便最佳化每一集的內容。

研究顯示,兒童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隨著重看次數的增多而提高。

因此,編程學習所強調的分塊教學和發展測試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重要。這種方法使得學習者能夠在更為靈活的環境下獲得知識,不管是面對怎樣的主題,都是值得一試的。

學習與訓練的界線

雖然“編程學習”和“編程訓練”這兩個詞在原理上是可以互換的,但在實踐中卻有著細微的區別。當針對工業或軍事的學習時,研究人員通常使用“編程訓練”的名詞。而在學校及高等教育中,則多以“編程學習”來描述這一過程。這樣的變化無疑使得學習者在不同情境下便能自行選擇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今天,電影和其他視覺媒介仍然在教育和培訓中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然而,在未來的教學中,如何繼續探索這些方法,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科技和學習需求,將成為每一位教育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Trending Knowledge

愛德華·桑代克的預言:他為何認為書本可以取代老師?
在教育歷史的長河中,對於學習方式的研究不斷推陳出新,其中「程式化學習」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方法,獲得了廣泛關注。這種方法基於應用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研究,促進了學習者的成功。想像一下,如果學習者能夠依靠書本而非老師來獲得知識,這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教育體系? <blockquote> 愛德華·桑代克曾經說道,假如有一本書能夠依照學習者的進展自動顯示內
學習的未來:程式化教學如何徹底改變教育模式?
在教育的歷史長河中,程式化教學(或稱程式化指導)作為一種基於研究的系統,深刻地影響了學習的方式。這一方法由多位應用心理學家和教育學者的研究指導,目的是幫助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取得更大的成功。程式化教學的材料通常以教科書、教學機器或電腦軟體的形式呈現,其中的內容經過精心設計,按照邏輯的順序進行排列。 <blockquote> 學習內容以小步驟或較大塊的形式進行展示,每
為什麼即時反饋是成功學習的關鍵?探索程式化學習的奧秘!
在現代教育中,程式化學習作為一種系統化的教學方法,越來越受到關注。它的核心理念是在學習的每一階段提供即時的反饋,從而幫助學習者在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過程中保持動力與信心。 <blockquote> 「即時反饋使學習者能夠迅速修正錯誤,增強對知識的掌握。」 </blockquote> 程式化學習起源於20世紀初,最早的概念由愛德華·桑德克(Ed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