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期間,隨著對軍事訓練需求的日益增加,教育者和心理學家開始探索創新方法,以提高士兵的學習效率。其中,電影的應用成為了一個突出的突破口,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
電影為訓練提供了合理的概述,但在詳細信息的傳遞上卻稍顯不足。
早在二戰之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德基曾提出運用機械化手段來進行教學的概念。雖然他的想法沒有立即實現,但是他的理念對後來的編程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編程學習,簡而言之,就是一種系統化的學習方法,通過精確的教學材料和即時的反饋來促進學習。
戰爭期間,野外條件下的士兵訓練面臨著一個重要的挑戰:如何迅速而有效地傳授複雜的技能。這時,電影作為一種視覺媒介,幫助學員在情境上建立理解,無需面對直接的互動,但又能引發興趣和注意力。
在1946年,耶魯大學進行了一項實驗,將問題放置在電影片段之間,事後給予學生正確的答案,這樣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這些研究顯示,影片的有效性在於其能提供整體的情境介紹,而如果能夠結合問題和反饋,將其學習效果提升到了全新的水平。因此,便出現了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法,這對後來的教學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
那麼,編程學習究竟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它是以“刺激控制”為基礎的學習系統,這意味著教學材料的編寫需經過詳細的測試和反饋。編程學習的方法包括了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進行前測和後測,並通過小步驟的方式來漸進式教學,這正是二戰期間訓練所需的靈活性與適應性。
以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的B.F.斯金納為代表,編程學習的系統特點讓學習者能夠主動參與,通過即時的反饋來促進理解。
斯金納系統的實施不僅僅是基於機械設備的教學,還包括了清晰的學習目標,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進度進行學習。這一理念進一步演變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學校教育中還是在工作場所的培訓中。
編程學習的理念被迅速應用於多個教育領域,尤其是開放學習和電腦輔助學習方面。著名的“芝麻街”計畫便借鑒了這些編程學習的概念,以確保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的高參與感。甚至連“藍色的線索”這一兒童節目都以編程學習的原則進行了多次的田野測試,以便最佳化每一集的內容。
研究顯示,兒童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隨著重看次數的增多而提高。
因此,編程學習所強調的分塊教學和發展測試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重要。這種方法使得學習者能夠在更為靈活的環境下獲得知識,不管是面對怎樣的主題,都是值得一試的。
雖然“編程學習”和“編程訓練”這兩個詞在原理上是可以互換的,但在實踐中卻有著細微的區別。當針對工業或軍事的學習時,研究人員通常使用“編程訓練”的名詞。而在學校及高等教育中,則多以“編程學習”來描述這一過程。這樣的變化無疑使得學習者在不同情境下便能自行選擇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今天,電影和其他視覺媒介仍然在教育和培訓中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然而,在未來的教學中,如何繼續探索這些方法,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科技和學習需求,將成為每一位教育者應該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