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之痛與身體之痛:你知道它們背後有何驚人的神經科學聯繫嗎?

情感之痛,或心理痛苦,是源自心理的、不愉快的感受。心理學先驅愛德溫·施奈德曼曾經描述心理痛苦為「作為人類的你有多痛苦。它是心理上的痛苦;心理上的折磨。」這樣的定義讓我們認識到,這種痛苦雖然無法用物理方式量化,但它在許多人類經歷中無處不在。

心理痛苦被視為人類存在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心理痛苦的表達範疇十分廣泛,從情感痛苦、社會痛苦到靈魂的撕裂感。這些心理痛苦的詞彙並不完全相同,然而各種描述都反映了一種強烈且不愉快的經歷。人們經常會將這些心理上的痛苦與生理上的痛苦交織而論。

心理痛苦的來源

施奈德曼認為,心理痛苦起源於未能滿足的心理需求。這些需求包括對愛的渴望、獨立性、歸屬感及成就心等。他指出,無法滿足的需求會導致各種心理問題,尤其是在年輕時期。忽視的教養方式常常使孩子們無法在未來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進而可能與一生中的心理疾病相關聯。

心理需求的缺失可能會造成一生中無法滿足人類的基本需要。

社會心理學中的社會痛苦,意指因為社會連結的損失或威脅而引發的心理痛苦。失去親人、受到羞辱,或是其他社交上的沖擊都是社會痛苦的具體表現。從進化的觀點來看,心理痛苦能夠促使人們重新評估實際或潛在的社會問題,以免影響生存能力。

神經心理學的探索

研究顯示,心理痛苦和身體痛苦在神經學上有著共同的基礎。前扣帶皮質和前額皮質是兩個在這兩種痛苦中都經常被提及的腦區。這些發現暗示著,疼痛可能是一個從完全生理到完全心理的連續體。

例如,止痛藥對社交排斥的抑制效果與對生理疼痛的影響是相似的。

一些研究顯示,服用對乙醯氨基酚可以抑制前扣帶皮質和島皮質的活動,這在經歷社交排斥時的效果與生理疼痛相似。這引發了對精神痛苦如何與生理反應相互影響的進一步思考。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情感之痛

邊緣型人格障礙(BPD)常被認為是產生最為劇烈情感痛苦的障礙。此類患者經常經歷重度的情緒困擾,甚至可能感受到非理性的羞恥與孤獨感。研究表明,這類患者對負面情緒的感受特別敏感,並且可能會以自我傷害或極端行為來逃避這些痛苦。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自殺意念和行為遠高於其他心理疾病患者。

雖然自殺的具體損傷率在一般人群中相對較低,但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自殺意念及行為卻達到了60%-70%。這種情況的普遍性顯示出情感之痛的根本性和迫切性。

結語

從心理痛到身體痛,這樣的交織讓我們深刻理解痛苦的不只是表面的感受,還包括深層的情感與心理狀態。隨著科學的發展,在未來我們或許能更加解碼痛苦的本質,那麼,這些痛苦是否會讓我們重新理解存在的意義呢?

Trending Knowledge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隱秘世界:為何這種病症的痛苦如此獨特且無法言喻?
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以其劇烈的情緒波動和深刻的心理痛苦著稱。這種病症不僅影響患者的情感,還對他們的社交關係和生活質量帶來顯著挑戰。探索這種複雜的心理狀態,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其背後的痛苦,還能計劃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心理痛苦的本質 心理痛苦是由信念、情感和行為間的失調所引發的。美國心理學家埃德溫·施奈德曼曾用「
心理痛苦的秘密:為何它如此難以逃脫,且對我們生活影響深遠?
心理痛苦、情感痛苦或精神痛苦是指一種不愉快的感覺,這種痛苦源於心理,而非身體。自殺學先驅埃德溫·S·施奈德曼(Edwin S. Shneidman)曾將其描述為「作為一個人你有多麼痛苦,這是精神的折磨。」心理痛苦有許多不同的稱呼,選擇不同的用詞通常強調心理生活的某一特定面向。不管是稱之為心理痛苦或情感痛苦,這些術語皆無法完全等同,但它們都描述了一種深刻的不愉快感受。 <blockquot
情感需要與心理痛苦的關聯:如何未滿足的需求改變我們的生活?
心理痛苦無論對於個人的生活還是心靈健康,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根據心理學研究,心理痛苦是一種非身體來源的情感痛苦,其可引發多方面的情緒與行為問題。著名的自殺學先驅 Edwin S. Shneidman 將其描述為「作為人類的痛苦,它是心智的折磨」。這種略顯模糊的定義引發了對於心理痛苦以及其根源的深刻探討。 <blockquote> “大量主觀經歷被描述為對自我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