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痛苦的秘密:為何它如此難以逃脫,且對我們生活影響深遠?

心理痛苦、情感痛苦或精神痛苦是指一種不愉快的感覺,這種痛苦源於心理,而非身體。自殺學先驅埃德溫·S·施奈德曼(Edwin S. Shneidman)曾將其描述為「作為一個人你有多麼痛苦,這是精神的折磨。」心理痛苦有許多不同的稱呼,選擇不同的用詞通常強調心理生活的某一特定面向。不管是稱之為心理痛苦或情感痛苦,這些術語皆無法完全等同,但它們都描述了一種深刻的不愉快感受。

心理痛苦被廣泛認為是人類存在中無法逃避的方面。

心理痛苦有著不同的描述,其中包括「對自我及其功能的負面變化的意識所引發的主觀經驗」及「一種持久的、不可持續的、不愉快的感覺,源於對自我的無能或缺陷的負面評價。」這些表述揭示了心理痛苦的各個層面。施奈德曼指出,心理痛苦主要來自於被挫折的心理需求,這包括對愛、自治、社交聯結和成就的需求,以及對避免受害、羞恥和尷尬的需求。

心理痛苦的成因

心理這個形容詞被認為涵蓋了信念、想法、感情和行為的功能,這也可能反映了心理痛苦的多種來源。施奈德曼提到,當心理需求遭遇挫折時,便會產生心理痛苦。例如,愛的需求可能因缺乏關愛而受到威脅。這些未滿足的心理需求不僅會影響個體當下的心理健康,還可能在未來的生活中造成長期的心理影響。

未滿足的心理需求在青少年時期可能導致個體在成年後無法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狀況。

在社會心理學和個性心理學中,社交痛苦這一術語被用來描述因社交聯結受損或威脅而造成的心理痛苦,像是喪失、羞恥和被傷害的感覺皆屬於社交痛苦的子類別。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心理痛苦激發個體評估現實或潛在的社交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影響其生存適應。

神經心理學

心理痛苦和生理痛苦在神經機制上具有共同基礎。研究發現,前扣帶皮層和前額皮層都是兩者共同參與的腦區,它們的活躍程度在身體和心理痛苦中有所重疊。這使得許多研究者主張,痛苦應被視為一個範疇,從純身體的痛苦到純心理的痛苦都有所涵蓋。

許多對於身體痛苦的隱喻被用來形容心理上痛苦的經歷。

此外,有研究表明,對乙醯氨基酚這一止痛劑能夠在經歷社交排斥時抑制前扣帶皮層和島葉皮層的活動,這和在經歷生理痛苦時的反應類似。這個發現表明,身體和心理痛苦之間的不分彼此是科學界愈來愈重視的話題。

邊緣性人格障礙

邊緣性人格障礙(BPD)被認為是產生極度情感痛苦和困擾的障礙。研究顯示,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經常經歷持續的情感痛苦和心理折磨。這些患者對負面情感非常敏感,經常感到拒絕、孤立與失敗,並面對深度的情緒波動。

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努力逃避這些內心經歷,而這些努力往往是有害的。

這類患者的自我傷害行為和自殺企圖率,遠高於一般人群,顯示出他們所遭遇的內心痛苦之深。此外,研究發現,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經常受到童年創傷和忽視的影響,這些經歷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的情感苦痛。

結語

心理痛苦是一個複雜而深刻的主題,它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人們如何理解和面對這種痛苦,或許能夠成為他們尋求內心平靜和幸福的重要一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否能找到方法去克服心理痛苦,以達到更好的生活質量呢?

Trending Knowledge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隱秘世界:為何這種病症的痛苦如此獨特且無法言喻?
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以其劇烈的情緒波動和深刻的心理痛苦著稱。這種病症不僅影響患者的情感,還對他們的社交關係和生活質量帶來顯著挑戰。探索這種複雜的心理狀態,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其背後的痛苦,還能計劃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心理痛苦的本質 心理痛苦是由信念、情感和行為間的失調所引發的。美國心理學家埃德溫·施奈德曼曾用「
情感需要與心理痛苦的關聯:如何未滿足的需求改變我們的生活?
心理痛苦無論對於個人的生活還是心靈健康,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根據心理學研究,心理痛苦是一種非身體來源的情感痛苦,其可引發多方面的情緒與行為問題。著名的自殺學先驅 Edwin S. Shneidman 將其描述為「作為人類的痛苦,它是心智的折磨」。這種略顯模糊的定義引發了對於心理痛苦以及其根源的深刻探討。 <blockquote> “大量主觀經歷被描述為對自我
情感之痛與身體之痛:你知道它們背後有何驚人的神經科學聯繫嗎?
情感之痛,或心理痛苦,是源自心理的、不愉快的感受。心理學先驅愛德溫·施奈德曼曾經描述心理痛苦為「作為人類的你有多痛苦。它是心理上的痛苦;心理上的折磨。」這樣的定義讓我們認識到,這種痛苦雖然無法用物理方式量化,但它在許多人類經歷中無處不在。 <blockquote> 心理痛苦被視為人類存在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blockquote> 心理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