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憂鬱症(PSD)是一種在中風後出現的憂鬱症形式,對康復過程和患者整體生活品質具顯著影響。根據研究,PSD的發生率約為18%至33%,但由於中風與憂鬱症狀的重疊,許多病例未能及時診斷。近年來,研究顯示中風患者在中風後的3到6個月之間,憂鬱症狀達到高峰,這引發了許多專家的關注。
中風後憂鬱症的症狀與重度憂鬱症大致相同,包括低落的情緒、失去興趣、失眠或嗜睡、無力感、食慾變化、罪惡感、集中困難及對死亡的思考等。
許多患者出現的憂鬱症狀,從輕微到嚴重程度差異很大。據報告指出,男性與女性在PSD的發生上有所不同,女性因生理及心理的多重因素,發生PSD的風險更高。此外,曾有憂鬱症病史的人,在中風後發生PSD的機率也明顯增加。
雖然中風後憂鬱症(PSD)的具體机制尚未完全理解,但許多科學家認為其源於神經化學、結構及炎症性干擾的複雜交互作用。特別是與情緒調節相關的腦區,如邊緣系統,可能因中風而受損。
一些研究指出,左腦中風的患者更常出現PSD,而病情也相對較為嚴重,但也有研究認為右側中風亦可導致類似問題。
中風後的患者應定期進行憂鬱症篩查,常見的工具包括漢密爾頓憂鬱量表(HDRS)及病人健康問卷(PHQ-9)。由於中風所帶來的神經學症狀可能與憂鬱症狀重叠,診斷常常面臨挑戰。因此,醫療工作者需要特別小心,以避免誤診或漏診。
認知PSD與後中風冷漠症(PSA)之間的區別至關重要。後中風冷漠症主要表現為動機降低及自發動作或言語減少,並不伴隨低落情緒及自殺的想法。
針對中風後憂鬱症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認知行為療法。SSRIs(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及SNRIs(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被廣泛運用於這些患者中。此外,雖然認知行為療法在某些患者中表現出良好效果,但中風後造成的語言或身體限制可能會影響治療的效果。
雖然PSD患者的基線認知功能較低且死亡率較高,但有研究指出,抗憂鬱劑應用可顯著改善這些情況。有效的治療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心理健康,降低殘疾造成的風險。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及對PSD認識的不斷加深,及時的介入和恰當的治療,能否真正改變每位中風患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