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氟去氯酮(2-FDCK)是一種與氯胺酮相關的解離性麻醉劑。雖然對於這種新興藥物的藥理特性尚不清楚,但根據報告,2-FDCK的效果與其母體化合物氯胺酮有著相似之處。在各國中,其作為設計藥物的買賣與使用已經出現。2-FDCK的分子結構中,氯原子被氟原子取代,顯示其與氯胺酮的結構關聯性。
2-FDCK的合成與其化學結構涉及一系列複雜的反應步驟,展示了化學的奇妙之處。
2-FDCK的合成首次在2013年的一篇論文中描述,當時研究人員致力於合成和評估基於氯胺酮及其類似物的新麻醉劑。氯胺酮於1964年首次推出,並於1970年獲得臨床使用的批准,至今已成為最重要的全身麻醉劑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新興的精神活性物質(NPS)在藥物市場中逐漸出現,以規避現有藥物政策。2016年,歐洲毒品和毒癮監測中心(EMCDDA)首次正式報告了2-FDCK,並將其列入65種新物質中。隨著研究的不足,這種化合物仍處於探索階段。
2-FDCK的全名為2-(2-氟苯基)-2-(甲基氨基)環己酮,屬於芳烴環己胺類化合物,其中含有其他多種藥物,如PCP和氯胺酮。這些化合物通常由環己胺單元與連接於同一碳上的芳烴基團組成。2-FDCK相較於氯胺酮,僅在苯基上添加了一個氟原子。這樣的結構變化可能影響其藥理活性。
2-FDCK的合成可以通過五步反應過程來實現。首先,2-氟苯腈與Grignard試劑環戊基鎂溴化物反應,接著進行溴化反應,獲得α-溴環戊基(2-氟苯基)酮。接下來,將得到的酮與甲基胺在-40°C下反應,形成α-羥基環戊基(2-氟苯基)N-甲基胺。最後,通過熱重排反應將五元環的環戊醇形式擴展為環己酮形式,並利用HCl製成水溶性2-FDCK鹽。
利用液相色譜質譜聯用(LC/MS)技術可以檢測到2-FDCK及其代謝物在尿液中的存在。
2-FDCK的代謝途徑與氯胺酮相似,由CYP2B6和CYP3A4兩個酵素進行代謝,最終產物為Nor-2FDCK,並進一步轉化為其他代謝物。研究表明,2-FDCK在模擬中對CYP2B6的結合強度較強,這可能意味著其在體內的代謝速度較慢,並具有較長的效應持續時間。
雖然2-FDCK的結構與氯胺酮相似,但尚未有研究證實其具備相似的作用機制。2-FDCK受取代的氟原子影響分子的極性,可能會改變其對NMDA受體的結合能力,這是氯胺酮主要作用的靶點。
根據2019年的報導,2-FDCK在香港的中毒病例中被發現,通常與其他氯胺酮類藥物共同出現,彰顯其潛在的危險性。
由於新興精神活性物質的迅速出現,類似2-FDCK的新物質在管制藥物立法中並未被特別列出。因此,2-FDCK有時會被標榜為“合法高”。目前,2-FDCK在意大利、日本、拉脫維亞、新加坡、瑞典、瑞士等地均屬於違法物質,並受到加拿大、比利時和英國的全面禁令。隨著監管機構的加強,2023年10月,聯合國毒品和精神物質委員會建議將2-FDCK納入1971年《精神物質公約》的第二類物質。
在這些新興藥物與現有法規中的灰色地帶中,我們是否能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來明晰它們的科學與法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