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興藥物的不斷出現,2-FDCK這種藥物開始引起廣泛的關注。2-FDCK,即2-氟去氯酮,是一種與氯胺酮相關的解離性麻醉劑,其在多個國家的使用和銷售報告了其作為設計藥物的趨勢。這種物質的化學結構在功能上與氯胺酮相似,但卻因為氯原子被氟原子所取代而呈現出不同的效果。
由於其最近的出現,二氟去氯酮的大部分藥理特性仍不明確,但據報導,其效果與母體化合物氯胺酮相似。
2-FDCK的合成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那時候的研究目的是為了合成和評估基於氯胺酮及其類似物的新麻醉藥物。自氯胺酮於1964年被首次引入以來,其在臨床上的應用大為增加,成為了一種重要的全身麻醉劑,並且也廣受青睞作為休閒藥物的選擇。
在2016年,2-FDCK首次由歐洲藥物監測中心正式通知,此時共涉及65種新物質。由於其在法律上的變遷速度,新型精神活性物質的出現常常使得這些化合物能夠逃避現有的藥物政策。儘管許多國家開始對其進行研究,但目前對於2-FDCK的相關科學資料仍相對有限。
最近,來自以色列的「Clearmind Medicine Inc.」宣布成功完成了涉及2-FDCK的前期研究,結果顯示該化合物在治療抑鬱症的持久效果上優於氯胺酮。這一研究不禁引發了人們對2-FDCK潛在用途的期待,但能否替代傳統的鎮靜劑仍有待商榷。
在化學上,2-FDCK的全名為2-(2-氟苯基)-2-(甲基氨基)環己酮。作為一種類芳基環己胺類化合物,2-FDCK的結構特點在於其環己胺單元上附有一個帶氟基的芳香基團,而其氨基組則為甲基化形式。該化合物的結構與氯胺酮不同的地方在於芳香環上的氯原子被氟原子替代。
由於氟原子取代氯原子,2-FDCK且更多的極性特徵,這可能會影響其與蛋白質的結合,例如主要與氯胺酮結合的NMDA受體。
藥物的代謝通常與其作用機制密切相關。對2-FDCK的代謝過程表明,其主要由CYP2B6和CYP3A4酶進行代謝,但與氯胺酮相比,2-FDCK的代謝速率較慢,這使得其在體內的作用可能持續時間更長,此點引起人們對2-FDCK潛在優勢的關注。
在體外代謝狀況下,2-FDCK顯示出相較於氯胺酮而言,具有較低的內源性肝清除率。
儘管2-FDCK的使用似乎帶來了一些治療潛力,但其可能的副作用卻值得警惕。在2019年,2-FDCK曾與其他類似的氯胺酮類藥物一起出現在香港的中毒事件中,這提醒我們這類藥物的危險性。
在法律上,由於新型精神活性物質的迅速出現,許多國家尚未對這些物質進行具體的法律規範。2-FDCK在意大利、日本、拉脫維亞等地均被禁止使用,而目前在加拿大、比利時和英國則受到全面禁令的約束。2023年10月,ECDD建議將2-FDCK納入1971年精神藥物公約的第二級。
總結來看,2-FDCK作為一種新興的鎮靜劑,無論在化學結構還是藥理學特性上都表現出與氯胺酮的不同之處。這是否將改變我們對傳統鎮靜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