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是當今材料科學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特別是由兩層石墨烯結合而成的雙層石墨烯,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探索新的電子特性及其潛在應用的全新平台。自2004年初次被發表以來,雙層石墨烯在結構、合成以及調控帶隙等方面的研究都給予了科學界極大的啟發和驚喜。
雙層石墨烯 可分為AB(Bernal堆疊)和AA堆疊形式,AB堆疊中有一半原子位於下層石墨烯的六邊形中心上,另一半則與原子重疊。相對而言,AA堆疊則是兩層完全對齊。AB堆疊結構的穩定性高於AA堆疊,因此在實際應用中,更被偏好使用。這個独特的結構特徵不僅讓科學家們了解雙層石墨烯的物理行為,還成為調控其電子特性的基礎。
目前,雙層石墨烯的合成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從石墨中剝離而來,另一種則是化學氣相沉積(CVD)。例如,在2016年,Rodney S. Ruoff等研究人員展示了如何利用氧活化化學氣相沉積製得大規模單晶雙層石墨烯,為未來的應用鋪平了道路。
與單層石墨烯不同,雙層石墨烯在沒有外部影響時並不顯示帶隙,這使得它呈現出半金屬的特性。然而,近年來研究顯示,當施加電場時,這種材料的帶隙可以被調控。早在2007年,研究者就已預言透過電子位移場的施加,可以在雙層石墨烯中引入帶隙,並在2009年實驗上證實了這一理論。這一發現開啟了開發新型電子器件的可能性。
“電場這一外部因素不僅能改變材料的帶隙,還可能引入全新的電子行為,促進未來電子技術的創新。”
2014年,研究人員發現雙層石墨烯中存在著複雜的電子態,例如分數量子霍爾效應。這一發現不僅挑戰了材料科學的基本觀念,也表明在外部電場的調控下,這些複雜態可以被有效地調整。
另值得注意的是,雙層石墨烯顯現出的激子凝聚特性為其在量子資訊技術中的應用開闢了新方向。激子由電子和空穴組成,使雙層石墨烯成為潛在的博斯–愛因斯坦凝聚體的實現場所。此外,2018年,麻省理工學院的Pablo Jarillo-Herrero及其團隊報告了雙層石墨烯在特定旋轉角度下的超導性,證實了這一現象開創了全新的物質狀態。
“這使我們想像可能會製作出可切換的超導晶體管,這對於量子裝置的前景至關重要。”
雙層石墨烯不僅在調控帶隙方面表現出色,還在其他應用上如場效應晶體管及超快鋰擴散等方面顯示出了潛力。特別是在鋰離子電池和其他儲能設備的開發中,雙層石墨烯因其出色的導電性和擴散特性受到廣泛關注。
目前的研究顯示,雙層石墨烯的表面結構及其不堆疊性質皆可被調控,讓材料在不同環境下展現最佳的性能。這不僅使得雙層石墨烯成為新型材料的導向,同時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去探索更多的應用。
在研究各種新型材料的背景下,雙層石墨烯為我們展示了無限的潛力,但其究竟能解決哪些目前技術尚未克服的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