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再聚”:英國政府為何在2010年為這些失散兒童道歉?

在2010年,英國政府的道歉如同一場歷史的回音,響起了數十年以來對那些失散兒童的深切反思。這段歷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869年,當安妮·馬克菲森創立了家庭兒童計劃,將超過十萬名貧困或孤兒的英國兒童送往澳洲、加拿大、新西蘭和南非。這項計劃的初衷是為了改善這些兒童的生活條件,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卻逐漸揭露了背後的衝擊與悲劇。

這項計劃最初的理念是將生活在貧困中的兒童送到海外尋找更好的機會,但結果卻是許多兒童遭受剝削與虐待。

歷史背景

從1618年開始,英國將貧窮或孤兒的孩子送往殖民地,以彌補當地的人力不足。在18世紀,這一做法逐漸擴大。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兒童被強迫移民。這不僅限於孤兒,許多孩子的父母甚至對他們的命運一無所知。到了1930年代,該計劃大幅度縮減,並最終在1970年代完全終止。

許多被派遣的孩童被欺騙,以為自己的父母已經去世,或將來能有更富裕的生活。

暴露與道歉的過程

1980年代起,社會工作者馬戈特·漢弗裡斯透過調查揭露了這一移民計劃的存在,並成立了兒童移民信託,旨在重新團聚家庭。1998年的一項調查報告首次全面揭露了許多移民兒童在宗教學校中受到的系統性虐待。在這些兒童中,許多聽到的只有憤慨的故事,而沒有得到及時的公正對待。

正式道歉

2010年2月,英國首相戈登·布朗向這些兒童及其家庭發出正式道歉,稱該移民計劃是「羞辱性的」。他還宣布成立600萬英鎊的基金,以補償受影響的家庭。這一道歉響應了澳洲在2009年對該計劃的公開道歉,並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布朗首相的道歉不僅是對家屬的賠償,也是對歷史的一種認識與反思。

政府的行動及其影響

道歉後,英國和澳洲政府均開始采取行動重新與曾經的移民兒童建立聯繫,並提供補償措施。此外,公眾對此話題的關注也促進了更深入的社會討論。儘管加拿大神秘地避免公開道歉,但其在某些地方仍然設立了紀念碑以紀念那些被送往加拿大的家庭兒童。

當前的情況及未來思考

至今尚不清楚有多少兒童在這一過程中生活得艱難,並遭遇了多大的不幸。加拿大的政府宣布2010年為「英國家庭兒童年」,並向公眾介紹了相關政策和歷史。然而,這些努力是否能彌補他們的創傷仍然成為了一個未解的問題。

在追求和解與真相的過程中,我們不禁要思考:至今歷史所帶來的影響是否能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至今仍存在的社會問題與人權議題?

Trending Knowledge

大英帝國的隱藏歷史:為何成千上萬的英國孩子被迫移民到陌生國度?
在19世紀,許多英國孩子因不同原因被送往澳大利亞、加拿大和南非等地,這段歷史如今已逐漸被挖掘出來。根據歷史記錄,<blockquote>該計劃經由安妮·麥基弗森於1869年創立,超過10萬名孩子被迫移居,尋求更好的生活。</blockquote>然而,這個看似慈善的行動背後,卻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痛苦與剝削。 移民計劃的初衷與執行 隨著19世紀工業革命的進展,英國面臨著龐大的勞動力需求。在這樣
安妮·麥克弗森的秘密使命:她如何改變了超過10萬個孩子的命運?
在19世紀末,一位名叫安妮·麥克弗森的女性,憑藉其堅定的信念和無私的奉獻,影響了超過十萬名孩子的命運。她創立的「家庭兒童」遷移計劃,將英國的貧困和孤兒兒童送往澳大利亞、加拿大及其他國家,雖然這項計劃的初衷是為了提供更好的生活機會,但卻也帶來了不少爭議與痛苦。 歷史的開端 「家庭兒童」計劃始於1869年,安妮·麥克弗森提供了一個
從英國到澳洲:你知道這些孩子們的冒險旅程背後隱藏了什麼秘密嗎?
在1869年,安妮·麥克菲森創立的「家庭孩子」計畫讓超過十萬名英國兒童被送往澳洲、加拿大、新西蘭和南非。然而,這背後隱藏的真相卻是苦澀的,幾十年後才逐漸浮出水面。這些孩子們的旅程不僅是冒險,更是充滿悲劇與秘密的故事。 歷史背景 這一計畫的根本原因在於英國當時的社會問題,例如貧困和孤兒問題。1678年,許多窮困或孤兒的孩子被送往英屬殖民地,這一做法持續了幾百年,最初是為了緩解勞動力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