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許多英國孩子因不同原因被送往澳大利亞、加拿大和南非等地,這段歷史如今已逐漸被挖掘出來。根據歷史記錄,
然而,這個看似慈善的行動背後,卻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痛苦與剝削。該計劃經由安妮·麥基弗森於1869年創立,超過10萬名孩子被迫移居,尋求更好的生活。
隨著19世紀工業革命的進展,英國面臨著龐大的勞動力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早在1618年就開始有貧困或孤兒被送往海外殖民地的記錄。當時,政府開始考慮兒童的搬遷作為應對勞動不足的方法。
許多家長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被送往何處,或者被告知孩子被養在更好的家庭中。當時的觀念認為,所有這些孩子都是孤兒,但實際上,大多數仍有父母存活。
安妮·麥基弗森的「家長計劃」旨在改善貧困儿童的生活,她在倫敦創建了一個可以容納200名孩子的庇護所,並試圖通過移民讓他們獲得發展機會。在1870年,
從那一刻起,根據官方資料,這項計劃在未來的幾十年內不斷擴大,最終數量一度達到14,000名。第一批100名男孩被運送到加拿大,亨斯廷斯縣的分發中心負責安置這些孩子。
然而,表面上的善意掩蓋了背後的隱患,許多孩子在新家受到虐待與剝削。在西方社會,各種有關虐待及托管機構的不當行為的丑聞逐漸浮現。批評者指出,計劃組織者如瑪莉亞·萊伊對這些孩子的安置與保護措施相當不完善,一些孩子甚至成為無償勞工。
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年前的虐待事實被逐漸揭露。1987年,社會工作者瑪格麗特·漢弗里斯對這一計劃進行了深入調查,發現無數孩子在遷移過程中遭受了系統性的虐待。
2010年,英國首相戈登·布朗正式為這一計劃道歉,承認其給無數家庭帶來的負擔與痛苦。隨後,英國及澳大利亞也相繼對上述事件進行了公開道歉。
直至今天,家庭重聚基金以及正式的土地紀念碑持續提醒我們這段被遺忘的歷史。在加拿大,政府也逐步建立了紀念制度,以紀念那些被迫離開家園的孩子。
這不僅是對過去的反思,亦是對未來的啟示,讓人不禁思考:在現代社會中,哪些失落與悲劇還值得被重新審視與記住呢?有報告指出,加拿大每十個加拿大人中就有一個是英國「家長」的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