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69年,安妮·麥克菲森創立的「家庭孩子」計畫讓超過十萬名英國兒童被送往澳洲、加拿大、新西蘭和南非。然而,這背後隱藏的真相卻是苦澀的,幾十年後才逐漸浮出水面。這些孩子們的旅程不僅是冒險,更是充滿悲劇與秘密的故事。
這一計畫的根本原因在於英國當時的社會問題,例如貧困和孤兒問題。1678年,許多窮困或孤兒的孩子被送往英屬殖民地,這一做法持續了幾百年,最初是為了緩解勞動力短缺。這些孩子被視為可用的勞動力,然而事實上,他們的命運卻常常令人心痛。
「許多孩子被欺騙,相信父母已經去世,並且誤以為即將迎來美好的新生活。」
在19世紀末,安妮·麥克菲森致力於幫助那些生活艱辛的孩子。她創立了「工業之家」,專為不幸的孩子提供工作、食物和教育。安妮相信,讓孩子們移民到新天地,才能讓他們有更好的未來。
1870年,她開始將孩子們送往加拿大,第一年就有500名孩子被送出。雖然她的初衷是好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的惡化引發了許多批評與爭議。
許多家庭孩子在新世界的生活並非如預期般美好。許多孩子在孤兒院及監護家庭中遭受虐待,他們被迫勞動,面對極端的艱苦條件。
「因為照顧不周,成千上萬的孩子被迫接受艱難的工作,甚至遭受虐待。」
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組織開始對這些移民計畫進行調查和反思。1987年,社會工作者瑪格麗特·漢弗瑞斯揭開了這場人道災難的秘密,重新連結受害者和家庭。
在2009年,澳洲總理凱文·魯德對受到此計畫影響的家庭發出了正式道歉,承認過去的行為對無辜孩子所造成的傷害。
「這是我們歷史上羞恥的一部分,無法再改變的事實。」
相比之下,加拿大的態度較為保守,當時入境事務部長表示,並不打算正式道歉,但會以其他方式來認識和悼念這段悲慘的過去。儘管如此,加拿大也設立了紀念日來紀念那些被送往的孩子。
到今天,「家庭孩子」已成為許多家庭故事的一部分。據報導,加拿大每十人中就有一人是家庭孩子的後裔。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對此事件的認識逐漸傳遞,也促進了更深入的對話。
「有多少孩子的故事還未被講述,多少家庭的過去仍然被埋藏在歷史的陰影中?」
這些孩子們的故事警示我們,不論是何種形式的移民,必須尊重每一個生命的尊嚴和權利。你認為我們可以如何從這段歷史中學習,以塑造更美好的未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