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中,「錨定效應」是一種現象,指的是個體的判斷或決策會受到某個參考點或「錨」的影響,這個錨即使與判斷或決策無關,也可能起到引導的作用。這一現象不僅存在於數字的估算中,還包括非數字的情境。
當賣車者將一輛車與更貴的型號並排擺放時,之前的價格資訊會影響購買者的判斷,讓他們更可能購買該車。
舉例來說,當一個人被要求估算火星的軌道時,他們可能會以地球的軌道(365天)作為起點,然後向上調整,直到達到一個看起來合理的數字(通常少於687天,這才是正確的答案)。
早在1958年,心理學家Sherif等人便在其文章《同化和錨定刺激對判斷的影響》中闡述了錨定效應,並將這一效應首次引入到人類態度判斷的領域。
著名心理學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和丹尼爾·卡尼曼最早提出了錨定與調整的啟發式思考。在他們的一項研究中,參與者被要求在5秒內計算從1到8的乘積,不論是從1開始還是從8開始。由於時間不足,參與者不得不根據最初的幾個乘法結果來進行估算,結果顯示,當計算從小數字開始時,估算中位數為512;而從較大數字開始時,估算中位數則為2250。實際的正確答案是40320。
另一項研究中,參與者在估計聯合國中有多少非洲國家之前,先觀看了一個預定會停在10或65的輪盤。停在10的參與者平均猜測為25%;而停在65的則平均為45%。
這種模式在後續的多項實驗中持續有效,涵蓋了各種估算主題。在一項由丹·艾瑞里進行的研究中,參與者首先寫下社會安全號末兩位數,然後對不知價值的商品(例如葡萄酒、巧克力和電腦設備)出價。結果發現,擁有較高末兩位數的參與者出價比擁有較低末兩位數的高出60%至120%。
多項研究表明,避免錨定是非常困難的。例如,在一項針對學生的研究中,參與者被告知兩個明顯不正確的錨點。當被要求推測甘地去世的年齡時,兩組參與者的猜測有顯著不同(平均年齡分別為50歲與67歲)。
即便在參與者被明確告知錨定會「污染」他們的答案後,結果仍然高於沒有使用錨的控制組。這種現象凸顯了即使參與者意識到錨定效應,仍無法逃脫其影響。
錨定效應的持久性也相當顯著。即使在延遲判斷的情況下,錨定效應仍然會持續存在。實驗結果顯示,即便經過一周的延遲,參與者在判斷目標時所顯示的結果與即時判斷並無明顯區別。
儘管有「兩個腦袋總比一個好」的說法,實證研究顯示,群體在決策過程中,一樣受到錨定的影響,並且有時甚至比個體更具偏見。研究發現,當群體成員受到相同的錨定影響時,集體決策的質量往往下降。
一項研究指出,先發言的群體成員在最終決策上擁有不成比例的影響力,這可能反映出一種類似於個人階層的資訊處理偏見。
一項同行評審的研究探索了商業智能系統對於錨定效應的影響。儘管使用商業智能系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不合理錨定的負面影響,但對於合理的錨定卻並無改善,這使得人類在高科技系統中仍然會受到認知偏見的影響。
錨定效應是心理學中一個複雜而難以避免的現象,無論是在日常生活、商業決策還是科學預測中,我們都可能受到其影響。認識到錨定的存在,不僅能幫助我們在生活中作出更準確的判斷,也能讓我們思考在未來情境下如何更好地應對這種深邃無形的心理影響。那麼,我們是否能在今後的決策中更加警惕,以減少被不相關數據影響的可能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