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A物理狀況分類系統是評估病人在進行手術前健康狀態的工具。根據美國麻醉學會(ASA)於1963年建立的系統,患者依據其身體狀態被劃分為五個類別,後來又增加了一個類別,總共六類。這些類別分別是:健康人,輕度系統性疾病,重度系統性疾病,對生命構成持續威脅的重度系統性疾病,預期在不進行手術的情況下不會存活的病人,還有腦死亡的病人,其器官被取出用於捐贈。
如果手術是急診情況,則會在身體狀態分類後加上"E"(表示緊急),如"3E"。
例如,類別5通常是急診情況,因此通常記錄為"5E"。而類別"6E"並不存在,只作為類別"6"記錄,因為腦死亡患者的器官取出總是緊急進行的。ASA在1940年的原始定義是“手術程序,在外科醫生的意見中,應毫不延遲地進行”,但現在的定義為“若延遲治療將顯著增加威脅病人生命或肢體的風險”。
這些定義每年在ASA相對價值指南中都有列出,但缺乏進一步定義這些類別的額外信息。有些牙科專業人員例如會將「功能限制」或「焦慮」納入考量,但這在正式定義中並未提及,卻在處理某些複雜病例時可能會很有幫助。不同的麻醉提供者經常會對同一病例給出不同的分級。一些麻醉醫生現在提議,在ASA評分中加入一個「P」修飾符來表示妊娠。
儘管麻醉提供者使用這個尺度來指出病人在手術前的整體健康狀況,但醫院、律師事務所及其他醫療機構卻可能將其誤解為預測風險的標準。
為了預測操作風險,其他因素—如年齡、合併症的存在、手術的性質及範圍、麻醉技術的選擇、外科團隊的能力(外科醫生、麻醉提供者及輔助人員)、手術或麻醉的持續時間、設備的可用性、藥物、血液、植入物及適當的術後護理—通常比ASA物理狀況更為重要。
在1940至1941年間,ASA委託了三名醫生(梅耶·薩克拉德、艾默里·羅文斯坦和艾凡·泰勒)研究、檢查、實驗並設計一套適用於麻醉數據收集和統計的系統。這是第一個由任何醫療專業嘗試對風險進行分層的努力。雖然他們最初的任務是確定手術風險的預測因素,但他們迅速放棄了這個任務,因為這實在太難了。
他們主張,對於麻醉記錄及未來麻醉劑或外科手術評估,最好僅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態來進行分類與評分。
他們所提議的等級僅限於病人的術前狀態,而不是手術程序或其他可能影響手術結果的因素。他們希望全國各地的麻醉醫生能夠採用他們的“共同術語”,使統計比較病發率與死亡率的工作變得可能。最初的六點等級範疇從健康人(類別1)到有即將威脅生命的極端系統疾病者(類別4)。四個類別與現在的ASA 1至4類大致相符,這些類別在1963年首次發表。
當1963年目前的分類被發表時,對該系統進行了兩項修改。首先,移除之前的類別5和6,增加了一類針對預期不會在24小時內存活的病人。其次,對於緊急情況的單獨類別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對其他類別的“E”修飾符。第六類目前用於已被宣告腦死亡的器官捐贈者。薩克拉德提供了每一類病人的示例,以促進統一性。不幸的是,ASA事後並未為每個類別詳細描述,使得混淆情形加劇。
隨著ASA物理狀況分類系統的廣泛使用,這一系統在醫療界中所發揮的作用愈發重要。然而,無論是在臨床實踐還是在醫療研究中,患者的健康狀態與手術結果之間的關聯是否相當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