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國歌《德國之歌》(Deutschlandlied)其實是有著複雜的歷史。這首歌的音樂源自於奧地利作曲家約瑟夫·海頓(Joseph Haydn)於1797年創作的《上帝保佑法蘭茲皇帝》,最早是為了慶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茲二世的生日。在1841年,德國語言學家和詩人奧古斯特·海因里希·霍夫曼·馮·法勒斯萊本(August Heinrich 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為這首音樂創作了新的歌詞,並賦予了它全新的意義,強調了德國的統一與自由。
霍夫曼在歌詞中提到的"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團結、公正和自由)恰好成為德國的非正式國訓。
1922年,《德國之歌》被正式採用為德國國歌,並在魏瑪共和國時期使用所有三個詩節。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首歌的歷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變得更加複雜。該國歌在納粹政權期間僅使用第一詩節,且與"霍斯特·維塞爾之歌"一同演唱。二戰結束後,德國明確選擇只使用第三詩節作為國歌。
從霍夫曼於法國北海小島海利戈蘭寫下這首詩以來,其背後的意義與象徵已隨著時代而變化。在19世紀,"德國,德國高於一切"這句話最初是呼籲各地的德國君主,呼籲他們優先考慮德國的統一。隨著納粹主義興起,這句話卻變得讓人倍感不安,暗示著德國對其他國家的優越感。
霍夫曼對於德國的訴求,不僅關乎國家統一,也關乎基本的人權與自由。
在納粹政權期間,相同的旋律卻被賦予了截然不同的響應。該國歌的第一詩節,尤其是與納粹主義的聯繫,使其在戰後幾乎成為公敵。至今,德國社會對於該詩節的接受度極低,甚至在許多正式場合中禁唱。
今天,只有第三詩節用作現代德國的國歌,"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不僅是這首歌的中心思想,也是德國心靈的底色。這句話不只概括了國歌的精神,亦深刻影響著德國的現代民族認同,作為統一與自由的象徵。
"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這詞語在德國軍隊的皮帶扣上印刷,代表著當代德國的價值觀。
歷經幾個世代的變遷,這首歌見證了德國的興衰,從未來的希冀到過去的黑暗,當前的德國國歌反映了對於自由與公正的渴望,而這一切的演變都神秘的融合在海利戈蘭小島的沙灘上。
回顧歷史,"德國之歌"所經歷的百年變遷,不僅是音樂的轉變,更是德國民族意識與社會價值的重塑。這首歌的歷程讓人思考,如何在歷史的重擔與文化的再造中,找到真正的民族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