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國歌《德意志頌》自1922年以來,便成為德國的國歌。然而,多數人卻發現,現今於官方場合中,僅使用其第三段。這其中的歷史原因,與政治、文化以及德國所經歷的重大轉折息息相關。
《德意志頌》最初是由奧地利作曲家約瑟夫·海頓於1797年創作的旋律,當時是為了祝賀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茲二世而作。然而,這旋律在1841年被德國詩人奧古斯特·海因里希·霍夫曼·馮·法勒斯萊本(August Heinrich 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賦予新詞,引入了德國統一的理念。
“德國,德國高於一切,於這世界之上。”
當《德意志頌》成為德國的國歌時,所有三段均能被使用。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納粹政權的興起,該國歌的第一段被曲解為表達德國至上的民族主義,從而與戰爭和種族主義的罪行緊密相連。二戰後,德國對這段歷史保持極高的敏感,因而只保留使用第三段。
第三段的內容強調了團結、正義和自由,成為德國人心中的非官方座右銘,也是新德國的象徵。這段歌詞在德國士兵的皮帶扣上,以及歐元硬幣的邊緣都可見其蹤影,顯示出這一理念對現代德國社會的深遠影響。
“團結、正義和自由,乃德國永恆的信念。”
在納粹政權期間,第一段成為其宣傳的核心,與國家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緊密相連。儘管德國在二戰結束後已轉型為民主國家,這段歌詞卻因此而備受議論。今天,第一段仍不被唱出,而其使用被視為禁忌,尤其在國際場合中。
邊的法庭於1990年對國歌的法律地位做出澄清,僅第三段得到法律保護。根據德國法律,對於國歌的詆毀於刑法中是有處罰的,但法律中並未明確規定國歌的具體內容。
在德國,社會對國歌的認知與接受度也隨著歷史變遷而變化。當然,第三段因其討論普遍的共同價值觀(如團結與自由)而受到極大重視,而第一、第二段的使用則常被指責為有潛在的主義色彩。
由此可見,德國國歌的歷史不僅僅是音樂的旋律,更是一面反映社會變遷和政治風潮的鏡子。它如何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不同的意義,而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段歷史對當代德國身份的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