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壓(ICP)的增加是導致各種病理情況下,尤其是創傷性腦損傷、腦中風和顱內出血,繼發性腦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情況可能導致視力受損、持久性神經問題、可逆神經問題、癲癇、腦中風甚至死亡。儘管如此,除了一些一級創傷中心,顱內壓監測在這些病症的臨床管理中卻很少被採用。
顱內壓監測在臨床中的低使用頻率,主要源於傳統監測方法的侵入性。
傳統的顱內壓監測方法需要將壓力傳感器插入腦室或腦實質,這不僅昂貴,還需要受過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如神經外科醫生。因此,針對非侵入性顱內壓測量的替代方案成為當前醫學研究的熱點。
許多非侵入性顱內壓評估方法建立於人體頭部解剖結構或顱內外生理的某些相關性。這些所謂的“相關性方法”在準確性和精度上均有所限制,需進行個體化校準以獲得顱內壓的絕對值。在這方面,最成功的非侵入性顱內壓測量方法是直接即時比較顱內壓和顱外壓的原理。
一種創新的方法是借助雙深度經眼球多普勒(TDTD)進行顱內壓的定量測量。這一方法適用於借助壓力平衡原理,類似於血壓計的工作方式。在這種方法中,使用超聲波測量眼部血流脈動,使得整體顱內壓的測量變得非侵入且更加安全。
這種非侵入性顱內壓計的突出優勢在於它不需要個體化的校準。
隨著應用技術的發展,這一方法在臨床實踐中顯示出高的準確性和敏感性,為神經學、重症醫療及航空醫學等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另一類基於超聲時間飛行的非侵入性顱內壓監測技術,試圖通過測量顱內結構的物理變化來推斷顱內壓。雖然這些方法也有一定的科研支持,然而多數仍需校準且準確性不高,未能完全在臨床中廣泛應用。
還有一些基於腦組織音響學的研究,試圖通過測量腦組織的聲音速度和其他變量來推算顱內壓,這些方法的準確性仍有待進一步驗證。
現在,新的非侵入性顱內壓監測系統,如brain4care,已在巴西和美國的多家醫療機構獲得批准,並用於多種神經和非神經疾病的研究與護理。它們能夠在安全的情況下實時提供重要的臨床參數。
病人安全和監測準確性使得現代醫學得以在這一重要領域取得突破,為未來的臨床應用奠定了基礎。
隨著非侵入性技術的发展,顱內壓監測的未來充滿希望,但是否真的可以取代傳統的侵入性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