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醫學中,顱內壓(ICP)的增加是導致二次腦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該情況通常伴隨多種病理條件,尤其是創傷性腦損傷(TBI)、中風和顱內出血等疾病。顱內壓低於正常範圍可能會導致視力損害、持久神經問題、癲癇發作,甚至死亡等嚴重後果。儘管顱內壓的持續監測對於管理這些危險病症至關重要,但在許多臨床情境中,尤其是在非一級創傷中心,ICP的監測程度仍然相對較低。
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於標準監測方法的侵入性,這通常涉及將ICP感測器插入腦室或腦實質。這些程序的高成本以及對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進一步限制了ICP監測的普及。
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研究者們開始尋找非侵入性的ICP測量替代方案。這些方法賴以運行的基本原則是人體頭部結構或顱內和顱外生理學中的某些因素與ICP之間存在相互關聯。
一些非侵入性ICP估算方法建立在特定解剖結構及生理狀態與ICP的關聯性上。然而,這種“相關性”方法僅能在準確性和精確性上表現有限,並且通常需要患者的專屬校準。最近,研究人員提出了通過直接比較ICP和顱外壓力的方法,以提供更為準確的無需校準的ICP值。
這種希冀通過兩深度透眼超聲的方法來測量ICP,基於與血壓測量的原理相同。該技術利用眼動脈作為壓力傳感器,使得在施加外部壓力時,眼動脈的血流特性發生變化,從而在實際臨床中更加輕易判斷ICP的變化。
該技術避免了患者個體校準的困境,並且統計學的分析顯示其在準確性和精確性上均可接受,用於神經學、移植學和重症護理等多領域。
另一種非侵入性ICP監測方法依賴於超聲飛行時間技術,這些技術試圖測量ICP對顱腔各結構的物理屬性影響。儘管一些技術展示了良好的臨床潛力,但大多數依賴於與基準測量的相對變化並需要進行校準,因此尚無法全面適用於臨床。此外,結構之間的相互干擾仍需進一步調查。
如“腦部4護理(brain4care)”等系統已經過臨床檢驗,並顯示出能夠有效監測ICP脈衝波形,其準確度可達到新標準。這些技術不僅可靠,且安全性高,為多種神經疾病患者提供了亟需的無創監測手段。
另一種名為耳膜位移法的技術則利用顱內壓對聲反射的影響,儘管該方法在準確性上有所提升,但仍面臨影響因素多、難以單獨建立準確模型的困擾。隨著技術的進步,即使這些傳統測量方法仍在進行改進,但未來的發展仍需對這些測量進行更深入的學術探討。
顱內壓的非侵入式監測於臨床實踐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如何在保持病人安全與提高醫療效率之間找到平衡,仍然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