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進步,運動賽事計時的方式也經歷了重大的變革。傳統上,運動賽事的計時依賴於手動操作,隨著運動員的起跑,計時員按下計時器。然而,這種方法不僅耗時,也容易因操作失誤導致計時不準。如今,許多賽事已轉向使用自動化的計時系統,這不僅能提高準確度,還能提供即時的賽事數據,讓觀眾和參賽者都能及時了解賽事進度。
傳感器計時又稱為晶片計時或RFID計時,這是一種利用無線射頻識別(RFID)技術來測量運動表現的技術。運動員身上附加的傳感器會發出一個獨特的代碼,這個信號可以被設置在賽事關鍵點的接收器檢測到。
在使用這項技術之前,賽事的計時要麼依賴手動,用計時器計算,要麼利用攝像系統。
基本上,傳感器計時系統分為有源和無源兩種類型。有源傳感器由電池驅動,可以在收到詢問信號時主動發出獨特的代碼。而無源傳感器則沒有內部電源,而是利用附近發射器產生的電磁能量來發送代碼。在這兩種系統中,天線被安裝在起跑線、終點線以及某些中途計時點,並與解碼器相連,該解碼器能夠識別獨特的傳感器代碼並計算運動員經過計時點的精確時間。
RFID技術首次在1980年代末期應用於汽車賽事,並於1990年代中期開始在運動賽事中廣泛使用,尤其是在低成本134 kHz傳感器和讀取器問世後。這項技術為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長跑賽事、單車賽、鐵人三項和滑雪賽事的電子計時奠定了基礎。隨著技術的發展,許多製造商對系統進行了改進,以應對更大數量傳感器的讀取需求。
對於参賽者人數超過一萬的長跑和鐵人三項賽,往往是第一批採用傳感器計時的賽事。由於參賽者在起跑線上的延遲,手動計時幾乎無法應對,而且這會對選手的表現造成影響。許多賽事會在起點和終點處放置天線或計時墊,以便計算準確的淨時間。
在賽事中,獎勵通常根據“槍聲時間”進行評比,這無視了起步的延遲,而一些賽事則使用“淨時間”來頒發年齡組獎項。
近年來,更先進的UHF系統開始使用,這些系統能夠在跑者的鞋帶或賽事號碼上附上一次性傳感器。這使得傳感器的成本降低,也不需要在賽後收回。
許多RFID計時系統將讀取器放置在賽事路線的兩側,利用聯網功能,即時將結果上傳到互聯網,觀眾與選手都能通過任何連網設備獲取賽事數據。
可以說,現代科技為運動賽事的計時精確度帶來了革命性的進步。隨著各種新技術的引入,我們未來會看到更多更吸引觀眾的賽事形式,而這一切的背後,是數據與科技的完美結合。這不禁讓人思考:在追求運動公平與準確的道路上,科技的界限究竟會到達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