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小偷竊到暴力衝突:為何有些孩子會發展出行為障礙?

行為障礙(Conduct Disorder, CD)是一種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診斷的心理疾病,特徵是重複且持續的行為模式,通常表現為偷竊、撒謊、身體暴力及明顯違反社會規範等行為。這些行為在許多情況下被視為社會反常行為的前兆,並且經常被看作是抗社會型人格障礙的前驅症狀。然而,後者的診斷需要等到個體滿18歲時才能確認。

根據2013年的數據,行為障礙估計影響全球5110萬人。一些研究指出,行為障礙的起因可能與父母的拒絕和忽視有關,這類情況可以透過家庭治療及行為改變與藥物治療來改善。此外,環境中的鉛暴露也可能是這一障礙的另一潛在原因。

當孩子無法學會如何處理恐懼或痛苦時,他們更有可能向其他孩子發洩情感。

行為障礙的症狀與徵兆

行為障礙的一個明顯症狀是恐懼感的減弱。一些關於幼兒在面對恐懼和痛苦時的研究發現,負面情緒(如恐懼)是預測幼兒對他人痛苦的同情反應的關鍵因素。這表明,如果照顧者能夠適當地回應幼兒的需求,幼兒們在面對恐懼和苦難時會有更好的應對能力。這意味著,提供治療性干預以幫助高風險兒童學習更好的同情技巧,將有助於降低行為障礙的發生率。

行為障礙的症狀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對他人和動物的攻擊

這類孩子常常欺負、威脅或恫嚇他人,並可能參與身體衝突,使用武器造成他人傷害,對人和動物施加身體上的殘忍行為。

財產破壞

這些孩子會故意縱火,導致嚴重損害,或故意破壞他人財產。

欺騙或竊盜

此類症狀包括竊盜,常透過破壞他人房屋或汽車取得物品,並經常為了獲取好處或避免責任而撒謊。

嚴重違規行為

這包括在未滿13歲時經常剝奪父母的許可晚上外出、夜間出走以及在學校缺席等行為。

這些青少年對於他人所受的傷害或痛苦,往往缺乏任何的悔意或同情心。

行為障礙的發展進程

行為障礙的發展可分為兩種主要路徑:幼兒型及青少年型。幼兒型通常在10歲之前出現症狀,這類兒童經常表現出ADHD的特徵,並且伴隨著較為持久的行為問題。相較之下,青少年型則是在10歲後才出現症狀,這類個體的社會功能受損程度較低,許多此類個體在成年之前可以或會自行減輕偏差行為。

研究顯示,行為障礙與抗社會型人格障礙之間的關聯密切。大約90%的行為障礙兒童曾經被診斷為對立反抗障礙,而許多抗社會型人格障礙成人上也曾有行為障礙的歷史。

相關心理障礙

許多行為障礙的兒童還會面臨其他調適問題,尤其是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在有行為障礙的男孩中約有25%-30%合併ADHD的診斷。這表明經常過度活躍和衝動的兒童更有可能早期出現行為問題。

成因及風險因素

行為障礙的成因是複雜的,涉及生物學和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引發該障礙的風險因素包括家庭功能不良、父母的年輕及單身、以及社會經濟狀況不佳等。然而,保護因素也很重要,例如智商高、群體擁有良好社交關係及較佳的應對技巧等,都可降低發展行為障礙的風險。

在家庭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下,青少年期的暴力和偏差行為不斷重塑著行為障礙的發展。

診斷與治療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行為障礙的診斷需基於一系列持續的抗社會行為模式。儘管目前尚無適用於行為障礙的特定藥物,但行為治療作為首選的治療方案,強調基於問題解決的行為修正訓練以及親子管理支持。

通過這些方法,許多潛在的行為障礙青少年能夠重建正常的社交技能,並減少與他人沖突的風險。至於未來的走向,行為障礙的兒童是否能克服他們的發展困境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環境、社會支持以及個體的自我調節能力。

最後,行為障礙的形成與社會環境息息相關,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構建一個更友善的社會,來預防年輕人走向行為偏差的道路?

Trending Knowledge

未來的反社會人格?行為障礙會如何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
行為障礙(Conduct Disorder,簡稱CD)是一種在青少年或兒童期間被診斷出的心理疾病,常以反覆且持久的行為模式表現出來,包括盜竊、撒謊、身體暴力可能導致破壞,以及無視規則,進而侵犯他人的基本權利或長期社會規範。這些行為經常被視為"反社會行為",並且常常被視為未來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前兆。然而,反社會人格障礙必須等到個體年滿18歲方可診斷。 <blockquote> 行為障礙的發展
行為障礙的起源:你知道什麼是「反社會行為」嗎?
行為障礙是一種精神疾病,通常在童年或青少年期間診斷,它的特徵是出現反覆且持續的行為模式,包括盜竊、撒謊、身體暴力及無法遵從規則等行為,這些行為違反了他人的基本權利或年齡適宜的社會規範,被稱作「反社會行為」。這種行為不僅可能導致青少年日後發展成反社會人格障礙,還與許多其他心理問題息息相關。 <blockquote> 行為障礙的症狀與發展過程多樣,其中「兒童型
為什麼行為障礙的孩子通常不感到內疚或憐憫?心理學揭開祕密!
行為障礙(Conduct Disorder, CD)是一種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診斷的心理疾病,表現為持續和重複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往往違反社會規範和他人的基本權利。這種情況的孩子通常表現出缺乏內疚感或憐憫心,而這恰恰是行為障礙的核心特徵之一。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這種行為的心理學根源,以及這對孩子和社會的影響。 <blockquote> 行為障礙的孩子表現出的無情行為不僅影響他們的家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