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障礙的起源:你知道什麼是「反社會行為」嗎?

行為障礙是一種精神疾病,通常在童年或青少年期間診斷,它的特徵是出現反覆且持續的行為模式,包括盜竊、撒謊、身體暴力及無法遵從規則等行為,這些行為違反了他人的基本權利或年齡適宜的社會規範,被稱作「反社會行為」。這種行為不僅可能導致青少年日後發展成反社會人格障礙,還與許多其他心理問題息息相關。

行為障礙的症狀與發展過程多樣,其中「兒童型」和「青少年型」是兩種主要路徑。

行為障礙的起因可能與父母的拒絕和忽視有關,這類情況下的治療可能需要家庭治療、行為改變及藥物治療等手段。根據2013年的估算,行為障礙影響了全球大約5110萬人。

症狀表現

行為障礙的症狀通常包括較低的恐懼水平。研究指出,遭受恐懼與壓力的幼兒,其在同情心相關反應上的負面情感予測了其後的行為表現。若照顧者能及時回應嬰兒的需求,則幼兒在面對恐懼和壓力時更能妥善處理。相對的,未學會如何應對這些情感的孩子,往往會對其他小孩產生攻擊行為。

行為障礙的子女往往缺乏同情心,展現出自責感的匱乏,對其行為後果的漠視是相當危險的,既對自己,也對周圍的人構成威脅。

發展過程

行為障礙的發展過程可分為「兒童型」和「青少年型」。前者是指在10歲之前出現的症狀,這類症狀通常與更持續的行為模式相關聯;而青少年型則是在10歲後出現,這類群體的行為影響相對較小,且不共有相似的心理病理學特徵。

不過,這類行為並不一定一成不變,許多個體的行為模式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有所不同。

相關疾病

行為障礙的孩童往往會伴隨著其他的調整問題,最常見的共病疾病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此疾病與行為障礙的關聯極為明顯。此外,研究也發現行為障礙與物質使用障礙之間存在密切聯系,許多行為障礙的孩童在青少年時期會較早接觸和使用各類物質。

診斷

根據《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的定義,行為障礙被診斷基於持續的反社會行為模式,特別是在18歲以下的年輕人中。這些行為展示了法律和社會規範的嚴重違反。

治療

行為障礙的首選治療包括基於行為改變和問題解決技巧的心理治療,這種治療方式旨在整合個體、學校及家庭的支持系統。家長管理訓練也被證明對病童有正面的成效。

加之,儘管尚未有藥物獲得FDA批准專門用於治療行為障礙,但一些藥物(如利培酮)對控制攻擊性行為有一定的療效。

在面對行為障礙這一複雜的心理挑戰時,我們除了要關注其產生的根源,更需關心如何以有效的方式進行干預和治療。你認為社會和環境因素在行為障礙的發展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Trending Knowledge

從小小偷竊到暴力衝突:為何有些孩子會發展出行為障礙?
行為障礙(Conduct Disorder, CD)是一種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診斷的心理疾病,特徵是重複且持續的行為模式,通常表現為偷竊、撒謊、身體暴力及明顯違反社會規範等行為。這些行為在許多情況下被視為社會反常行為的前兆,並且經常被看作是抗社會型人格障礙的前驅症狀。然而,後者的診斷需要等到個體滿18歲時才能確認。 根據2013年的數據,行為障礙估計影響全球5110萬人。一些研究指
未來的反社會人格?行為障礙會如何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
行為障礙(Conduct Disorder,簡稱CD)是一種在青少年或兒童期間被診斷出的心理疾病,常以反覆且持久的行為模式表現出來,包括盜竊、撒謊、身體暴力可能導致破壞,以及無視規則,進而侵犯他人的基本權利或長期社會規範。這些行為經常被視為"反社會行為",並且常常被視為未來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前兆。然而,反社會人格障礙必須等到個體年滿18歲方可診斷。 <blockquote> 行為障礙的發展
為什麼行為障礙的孩子通常不感到內疚或憐憫?心理學揭開祕密!
行為障礙(Conduct Disorder, CD)是一種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診斷的心理疾病,表現為持續和重複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往往違反社會規範和他人的基本權利。這種情況的孩子通常表現出缺乏內疚感或憐憫心,而這恰恰是行為障礙的核心特徵之一。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這種行為的心理學根源,以及這對孩子和社會的影響。 <blockquote> 行為障礙的孩子表現出的無情行為不僅影響他們的家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