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補充營養援助計劃(SNAP)起初被稱為食品券計劃,這是一個聯邦政府項目,旨在為低收入或沒有收入的人士提供食品購買的援助,幫助他們維持良好的營養和健康。這個計劃是由美國農業部(USDA)通過食品和營養服務署(FNS)管理的,具體的福利則由各州的特定部門發放。根據2018年的數據,SNAP計劃惠及大約四千萬美國人,支出達到571億美元。這個計劃對於低收入的美國家庭來說,是社會安全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SNAP計劃的歷史可追溯到1930年代的美國大蕭條。那時,雖然農民們生產了大量的農產品,但失業和貧困的人卻無法購買這些食品。當時的食品券制度部分是為了幫助貧困者,部分則是為了刺激經濟並為農民支付公平的勞動報酬。通過發放多餘的食品,政府試圖在農業和公共經濟之間建立一個政治協議。
「我們製作了一副畫,畫中是農產品過剩的懸崖與伸出手的城市貧民之間的鴻溝。我們試圖找到一種方法來架起這座橋。」
1943年,這一計劃結束,因為隨著二戰的開始,農業經濟逐漸被平衡,政府對繼續此計劃的動機變得脆弱。直到1964年,在喬治·約翰遜的「對抗貧困」政策下,食品券計劃再次被提出並正式立法。這部法律的目的是希望能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營養水平,同時增強農業經濟。
在1960年代的幾次修訂中,計劃的參與人數迅速增長,至1974年,此計劃成功實施至全美,參加人數一度達到近1400萬。這一時期的立法變化主要是為了解決如何平衡計劃的可接觸性與責任性之問題。
這些變化不僅為聯邦資助提供了法律依據,也更清晰地規範了各州的操作標準。到了1980年代,隨著對該計劃的審查增加,出現了一些削減措施,導致了SNAP計劃的益處有所減少。尤其是在1981年和1982年,針對食品券計劃的收緊政策引起了不少爭議。
「儘管面臨嚴厲的經濟環境,SNAP計劃仍然是美國社會保障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84年,電子福利轉移(EBT)首次於賓夕法尼亞州的雷丁城市推出,開創了食品補助金發放的全新模式,大大提升了現金管理的便利性。EBT系統使得受益者能夠透過專用卡片在超市等地購買食品,這取代了以往的紙質食品券。數位轉型的過渡,顯示了其對於食品補助項目的影響與必要性。
進入90年代後,隨著食物安全及公平問題的重要性不斷上升,立法機構針對SNAP計劃進行了大量的改革,這些改革不僅為了簡化程序,也希望能夠更好地服務於需求者。其間,針對幫助低收入家庭的措施持續提上日程。
「應該如何平衡農業補貼與低收入家庭的需求,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經過近百年的演變,從最初的印刷票券制度到現在的電子支付系統,SNAP計劃不僅是美國人應對食品不足的對策,還是反映社會政策與經濟變遷的一面鏡子。隨著科技進步與社會需求的改變,食品補助制度也持續必須面對挑戰與創新。未來的食品補助政策將朝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