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補充營養援助計畫(SNAP),前身為食品券計畫,是一項由聯邦政府提供的社會安全網。該計畫旨在向低收入和無收入人士提供食品購買援助,以幫助他們維持足夠的營養和健康。該計畫由美國農業部(USDA)下屬的食品及營養服務局(FNS)管理,但具體的福利分配則由各州的相關部門執行。根據2018年的數據,SNAP受惠的美國人數約為4000萬,支出達571億美元。
該計畫的概要顯示,2017年約9.2%的美國家庭曾獲得SNAP福利,並且約16.7%的兒童與SNAP受惠家庭一起生活。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使受益家庭和支出激增,並在2013年達到高峰,隨後隨著經濟復甦的到來逐步減少。
SNAP是美國15項由FNS管理的最大的營養計畫,也是低收入美國人社會安全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聯邦政府透過食品券來減緩飢餓的能力始於1930年代的經濟困境。當時,大蕭條導致失業、無家可歸以及饑荒變成全國性問題,影響到大量人口。在此期間,農民生產了過剩的農產品,卻因為失業及貧困而無法購買。
食品券的初衷部分是幫助貧困者,同時也旨在促進經濟,支付農民的合理勞動報酬。
首個食品券計畫於1939年啟動,並由美國農業部運營。該計畫允許接受救濟的民眾購買橙色食品券,金額相當於他們正常的食品開支,每購買一美元的橙券,便可獲得價值50美分的藍券。橙券可在大多數食品零售商使用,而藍券則只能購買特定的過剩食品。
該計畫在四年內達到約2000萬人,並在高峰期協助了約400萬人。
在首個食品券計畫終止至1961年間,曾有多項研究與立法提案,試圖推動新的食品券計畫。儘管政治形勢未能有效支持這些倡議,饑餓問題依然持續存在。1961年,總統甘迺迪宣佈擴大食品分發並啟動試點計畫,強調增加易腐食品的消費。
這些舉措雖然助益零售商,卻因影響到非裔美國人而受到民權運動的抵制。
總統約翰遜於1964年發起了一項永久的食品券計畫,並於當年通過了食品券法案,旨在改善貧困家庭的營養水準。隨後的年度參與數字逐漸上升。
1974年7月,根據新的法規,食品券計畫在全國範圍內正式運行,當月參與人數達到近1400萬。
1977年的法案取消了食品券購買的要求,顯著改善了艱難家庭的援助。隨著1980年代的預算削減,接下來的幾年內,該計畫面臨嚴重的財政壓力和政策挑戰。
食品券計畫的貧困提供與欺詐防範的平衡問題仍然是一個持久的挑戰。
隨著時間的推移,該計畫不斷經歷著擴展和改革,努力回應日益嚴重的食物不安全問題。每次立法改變的核心問題在於如何確保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能獲得有效的援助。
SNAP計畫不僅是扶持低收入家庭的工具,更是經濟結構和社會協作的反映。
在這段複雜的歷史中,我們不僅看到了美國社會如何面對資源分配的不平等問題,也反思了政府在應對飢餓時所扮演的角色。食品券計畫的發展讓我們思考:未來我們能如何改進這樣的援助系統,以更有效地解決貧困與飢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