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1年上映的喜劇劇情片《Carbon Copy》中,觀眾能見證到一場關於家庭、身份和社會議題的深刻探索。這部影片由米高舒茨(Michael Schultz)執導,並由RKO影業和Hemdale影業聯合製作,隨後由Avco Embassy Pictures發行。更引人注目的是,這部作品也是Denzel Washington的首部電影演出,不僅標誌著他的影壇起步,也為RKO影業的重生嶄露頭角。
這部片子是RKO影業在經過多年的沉寂後,首次重返製作界的標誌性作品。
故事圍繞著一位17歲的非裔美國男孩羅傑·波特(Roger Porter),他來到加州聖馬力諾找尋其生父華特·惠特尼(Walter Whitney)。華特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卻因為社會環境的壓迫而感到無比的沮喪。他的家庭關係複雜,妻子和繼女的冷漠對待,使得華特的生活充滿壓力,並持續掩藏著他身為猶太人的身份。
Walter的身份不僅是商人的角色,更是一位在家庭和社會壓力下努力維持尊嚴的父親。
羅傑的母親已去世,承載著一段被隱藏的過去,這使得華特不情願卻不得不接受現實。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展開了種族、認同與家庭的探討。當華特試圖將羅傑接納為他的養子時,卻遭遇了來自家庭和工作上前所未有的挑戰。
本片陣容堅強,包括喬治·西格爾(George Segal)飾演華特·惠特尼,蘇珊·聖詹姆斯(Susan Saint James)飾演其妻子,傑克·華登(Jack Warden)則是他反派岳父的角色。令人矚目的還有登場的丹齊爾·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他的演出為影片增添了不少亮點與情感深度。
每位演員的表現都為劇情的展開提供了各自獨特的視角,特別是華盛頓的角色在片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Carbon Copy》標誌著RKO影業在23年的沉寂後的重生。該片的製作過程中,Hemdale影業和RKO共同合作,並獲得了CBS的資金支持。影片的拍攝於1980年5月開始,並在洛杉磯的25個地點拍攝,展現了美國不同社會環境的多元。
製片方面對重重挑戰,努力在有限的預算和時間內,呈現出一部反映社會現實的電影。
影片的初期評級為R,但經過上訴後降至PG,這一過程本身就反映了社會對於影像內容的監控與反思。
該片於1981年在洛杉磯首映,由前副總統沃爾特·蒙代爾(Walter Mondale)出席,並為一個公益活動籌款。後來影片於1983年發行VHS和激光光碟,2004年則推出DVD版本。更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Shout! Factory透過MGM的授權以原寬銀幕格式推出藍光碟,將影迷的視聽體驗推向新的高度。
影片透過幽默和深刻的劇情反映了家庭及社會問題,引發了觀眾對於身份和種族的重新思考。
其實《Carbon Copy》不僅僅是一部喜劇片,它傳遞的社會訊息,依然在今天的社會中引人深思。這部影片的成功,是否能夠啟示我們在面對身份與和解時,應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和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