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由邁克爾·舒爾茲執導的喜劇劇情片《Carbon Copy》,講述了一個關於失落與重聚的故事。本片演員包括喬治·西格爾、蘇珊·聖詹姆斯、傑克·瓦登,早期的丹泽尔·华盛顿也在影片中表現非凡。這部電影是RKO自休整多年的首部作品,改編自斯坦利·夏皮羅於1970年的舞台劇《The Engagement Baby》。
故事圍繞著華爾特·惠特尼(Walter Whitney),一位生活在加州聖馬利諾的成功商人。華爾特的生活十分乏味,與其妻子維薇安(Vivian)的關係也不和諧,並且需要忍耐繼女瑪麗安的行為舉止。
一切的轉折發生在17歲的非裔美國人羅傑·波特(Roger Porter)出現後,他揭露自己是華爾特失散多年的兒子,這也讓華爾特的秘密生活浮出水面。
華爾特與羅傑的母親關係曾因家族的種族歧視而中斷,華爾特的反猶太主義岳父——尼爾森·朗赫斯特(Nelson Longhurst)在得知這樁婚事後施加了壓力,迫使華爾特改姓並斷絕了與母親的聯繫。當華爾特得知羅傑的存在,並試圖接納他時,卻因家庭關係而面臨一連串的挑戰與磨難。
在努力將羅傑接回家中後,華爾特的生活瞬間陷入困境。他面對妻子的拒絕和岳父的威脅,被迫離開舒適的生活,轉而住進了一個繁華程度已降的社區。在這過程中,華爾特除了要面對失業的困境,還要克服自身的情緒與道德困境。
「我從未要求過任何物質上的東西,我只希望你能接受我作為你的兒子。」羅傑對華爾特如是說。
隨著故事的發展,華爾特不得不忍受失去家庭的痛苦,而轉而在馬場裡經歷艱難的工作。他的朋友和法律顧問告訴他,自己的一切財產幾乎都已為家人所有,手中的現金也僅剩下68美元。最終,華爾特決定以艱難的方式尋找一個新起點。
華爾特與羅傑的關係在一番波折後開始有所改善。華爾特不再逃避自己的過去,於是決定與羅傑共同奮鬥,選擇在洛杉磯的破舊公寓裡生活。這段時間裡,華爾特的內心不斷掙扎和反思,但慢慢地,他開始接受這個失落的兒子,並學會了父愛的真諦。
「我會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讓你感到驕傲。」華爾特說。
隨著影情節的推進,華爾特逐漸驚訝於羅傑的成長和智慧,最終鼓足勇氣接受了這個身份。他決定追隨羅傑的步伐,轉而擔任一份能讓自己更接近兒子的工作。
《Carbon Copy》不僅是一部探索父子關係的電影,更是關於社會偏見、種族歧視以及自我接受的作品。隨著影片的結尾,觀眾看到了華爾特與羅傑之間日漸深厚的父子情誼,並感受到個人成長的必要性以及在艱困中找到希望的勇氣。
這部電影讓人不禁思考,何為真正的家庭?而在接受別人以及接受自己的過程中,我們又能學習到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