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拷貝》(Carbon Copy)是一部1981年的喜劇劇情片,由麥可·舒茲(Michael Schultz)執導,並由RKO影業和亨德爾影業公司製作。這部電影的主演包括喬治·西格(George Segal)、蘇珊·聖詹姆斯(Susan Saint James)、傑克·華登(Jack Warden)以及帶著新進演出僅出現一部電影的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作為RKO多年來首部重啟的長片,本片改編自斯坦利·夏皮羅(Stanley Shapiro)1970年的舞台劇《未婚夫寶寶》(The Engagement Baby),雖然在百老匯僅演出四場便匆匆劇終。
這部電影的情節圍繞著一位年輕非裔美國人名為羅傑·波特(Roger Porter),他突然出現,宣稱自己是成功商人沃特·惠特尼(Walter Whitney)的失散多年的兒子。他的身份揭開了一連串家庭和種族問題的撲朔迷離。
劇情的核心圍繞沃特·惠特尼和他的家庭生活。作為一名普遍受到家庭忽視的商人,沃特的生活因羅傑的到來而發生劇變。從他長期受到妻子維維安的冷落,到面對反犹太主义的公公,沃特的生活充滿了挑戰與尷尬。
當羅傑出現在沃特的辦公室時,所有的秘密和過去似乎都回到了沃特身邊。沃特對自己的過去感到愧疚,卻也被迫面對一系列的現實考驗,包括他家族的偏見和社會的歧視。隨著劇情的推進,觀眾會看到沃特從一位深陷舊都的商人,逐漸化身為關愛和接納的父親角色。
這部電影的演員陣容不容小覷。喬治·西格飾演沃特·惠特尼,穩重而頑強;蘇珊·聖詹姆斯則演繹了他的妻子維維安,迸發出不同的性格衝突。
而丹佐·華盛頓則在片中展現了他作為羅傑的光芒,並以此奠定了他日後在好萊塢的地位。
《碳拷貝》是RKO影業重返市場的偉大象徵,該公司自1950年代起便衰落,直至此片度過了23年的空白期。採用25個不同的拍攝地點,讓這部電影不僅只是一段故事的呈現,更是對美國社會時期的深刻反思。
此片最初獲得了R級評級,經過上訴後改為PG級,顯示出製作公司的耐心和堅持,在後製作過程中尋求更大的觀眾群體。
本片於1981年進行首映,受到了觀眾的熱烈反響。淺顯易懂的劇情搭配幽默元素,使其在當時能夠引起共鳴。電影不僅為演員提供了展示才華的舞台,更加深了觀眾對於社會種族議題的思索。
許多評論家認為這部電影雖然有幽默成分,但卻讓人重新審視家庭與社會關係的本質,反映出更深層的社會意義。
不僅是一部關於父子情的撫慰故事,《碳拷貝》也在其獨特的幽默和劇情中融合了文化意識,社會批判,令觀眾始終保有思考的空間。在那些外部因素和內心鬥爭交織的情節中,電影再次證明了值得期待的故事始終令觀眾回味無窮。而當今的我們,仍然應該因應社會有多少故事需要被挖掘和講述而感到好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