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報到百萬級發行量:德國報紙在荷蘭的秘密成功是什麼?

在二戰期間,德國在荷蘭的佔領下,《德國報紙在荷蘭》成為了一份引人注目的報刊。這份報紙的發行量在最高時期達到了百萬級別,影響範圍卻並未如理想般能夠深入荷蘭民眾的心中。究竟為什麼這份德國報紙能有如此轟動的成功,而其實際影響力卻有限呢?本文將深入探討《德國報紙在荷蘭》的歷史、發行及其影響力,以解析其背後的秘密。

歷史回顧

《德國報紙在荷蘭》成立於1940年,它是在德國對荷蘭進行佔領後的產物。這份報紙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影響荷蘭民眾,尤其是德國人在此地的日常看法。

“DZN的設立目的是為了競爭當時在荷蘭的其他報紙,並希望能夠發揮其重要的影響。”

報紙的初始發行量僅有30,000份,然而透過德國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操控,發行量迅速增長。1942年時,《德國報紙在荷蘭》的發行量已達到54,500份,此時的競爭環境也相對簡化,因為其它報紙因戰爭逐漸消失或合併。

內容與格式的設計

《德國報紙在荷蘭》在內容和格式上也受到德國本地報紙的影響。報紙分為政治、經濟、體育等部分,並且表現出高水準的排版和豐富的插圖。

“瑞士以及德國其它地區的報導,為《德國報紙在荷蘭》提供了強有力的新聞支持。”

儘管報紙在內容上試圖提供有關荷蘭的報導,但其實際上卻主要集中於德國和佔領政策的宣傳。對於荷蘭的報導往往顯得空洞,且較少關注當地民眾的真實狀況。

影響力及其限制

儘管《德國報紙在荷蘭》的發行量曾經達到百萬級,卻難以引起荷蘭民眾的廣泛注意。對荷蘭人而言,這份報紙始終被視為德國的 propaganda 工具,無法真正打動他們的內心。

“基本上荷蘭人對於這份報紙的接受度极低,可能和他們對自己國內新聞界的不滿有關。”

相對於許多盛行的嬉笑性報紙或是廣播節目,這份報紙的面貌顯得更加呆板,其吸引力遠遠不及。例如,在1944年,一份專為荷蘭民眾設計的諷刺新聞《De Gil》的發行量卻能夠超過《德國報紙在荷蘭》,後者的種種嘗試可見一斑。

結論

綜觀《德國報紙在荷蘭》的歷程,其成功的外在因素和德國政府的支持無疑為其奠定了基礎,然而內部的宣傳失誤和荷蘭人對其的高度警覺卻使得最後的影響力受限。這份報紙在當時的荷蘭究竟能夠獲得多少人的青睞,真的能做到影響荷蘭民眾的心智嗎?

Trending Knowledge

為什麼德國在荷蘭的報紙被稱為“德國的第五縱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占領荷蘭,德國語報紙《德意志報》(Deutsche Zeitung in den Niederlanden, DZN)的出現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及討論。這份報紙的目的是影響荷蘭公眾,特別是居住在該國的德國人,以及試圖操控對德國的看法,因而被譽為“德國的第五縱隊”。 歷史背景 《德意志報》並不是在沒有背景的情況下誕生的。該報紙於1940年6月5日開
德國報紙如何在二戰時期影響荷蘭人的心智與觀念?
在二戰時期,德國報紙《德意志報》(Deutsche Zeitung in den Niederlanden,簡稱DZN)成為了德國佔領下的荷蘭的一個重要信息來源,雖然其主要讀者群並非荷蘭民眾。該報紙的發行時期為1940年至1945年,意在影響荷蘭公眾的心智與觀念,尤其是對於當時德國的理解和接受度。在政治與文化的雙重推動下,DZN嘗試透過其內容來塑造民眾對德國的看法,然而這一努力的成效卻是值得懷疑的
被佔領的荷蘭:德意志報紙如何試圖改變公共輿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意志報紙《Deutsche Zeitung in den Niederlanden》(DZN)於1940年6月5日創立,並在德國佔領荷蘭的五年間持續發行,直至1945年5月5日德國投降。該報紙的主要目標是影響荷蘭的公共輿論,特別是居住在荷蘭的德國人,以促進納粹政府的意圖。DZN的創建不僅是為了發布資訊,也是想要打擊當時荷蘭本地媒體的影響力。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