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意志報紙《Deutsche Zeitung in den Niederlanden》(DZN)於1940年6月5日創立,並在德國佔領荷蘭的五年間持續發行,直至1945年5月5日德國投降。該報紙的主要目標是影響荷蘭的公共輿論,特別是居住在荷蘭的德國人,以促進納粹政府的意圖。DZN的創建不僅是為了發布資訊,也是想要打擊當時荷蘭本地媒體的影響力。
DZN在成立之初取代了之前的《Reichsdeutsche Nachrichten in den Niederlanden》。作為一份以德語為主的報紙,DZN的出版是受到納粹政府和歐洲出版社的直接支持。在其初期的幾個月內,報紙的發行量僅達到約30,000份。然而,隨著時間推移,DZN的發行量逐漸增加,最終在1942年達到54,500份。
作為一份報紙,DZN的內容多數是在報導和文章中受到德國當局的強烈影響。報紙中包含了大量的政治新聞、經濟報導和對文化活動的評論,但在報導荷蘭本地新聞時卻相對稀少。許多內容都是來自於德國的官方資訊,其編輯部由來自德國的編輯組成,對荷蘭的情況缺乏了解。
「DZN的內容大多以宣傳為主,嘗試通過美化德國形象來影響荷蘭民眾。」
儘管DZN在荷蘭的發行量有所成長,但其對於普通荷蘭民眾的實際影響卻極其有限。許多人對這份報紙持批評態度,認為它只是納粹宣傳機器的一部分。DZN的內容被評價為高度重複和毫無新意,這使得它無法吸引廣泛的讀者群體。相較之下,其他更具娛樂性和教育意義的宣傳途徑,對於荷蘭公眾來說則更具吸引力。
最終,隨著聯合國軍的進攻和荷蘭的解放,DZN在1945年停止發行,這標誌著德國在荷蘭的新聞控制結束。這一歷史事件提醒我們在戰爭中傳媒的角色與責任。那麼,今天的媒體又如何影響著我們的觀點和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