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體藥物偶聯物(ADCs)是一類為癌症治療設計的生物製藥。與傳統化學治療相比,ADCs旨在有效地定位並消滅腫瘤細胞,同時盡可能地保護健康細胞。根據2019年的數據,已有約56家制藥公司在開發各種型號的ADCs,這一趨勢顯示了醫學界對此類療法的重視。
ADCs的基本結構是由抗體與生物活性細胞毒劑或藥物連結組成。抗體能夠特異性地識別並附著在癌細胞表面的腫瘤抗原上。當抗體附著後,會觸發細胞的化學反應,促使腫瘤細胞吸收抗體和其連結的細胞毒劑。隨著ADCs的內化,細胞毒劑將癌細胞消滅。這樣的目標化能力被認為可以減少癌症患者的副作用,並為治療提供更廣泛的窗口,雖然在臨床上,這一承諾尚未完全實現。
「魔彈」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1900年,當時德國諾貝爾獎得主保羅·埃利希首次提出能夠特異性攻擊腫瘤細胞的藥物。這一藥物的概念如今已演變為抗體藥物偶聯物,顯示出其重要性。
ADCs的發展歷程充滿了試驗與挑戰。2001年,Pfizer及Wyeth的藥品Gemtuzumab ozogamicin(商品名:Mylotarg)獲得批准。然而,經過數年評估後,因缺乏益處及顯著毒性,最終在2010年被FDA要求撤回,直到2017年才重新上市。隨後一系列其他ADCs也獲得了FDA的批准,包括Brentuximab vedotin和Trastuzumab emtansine等。
每一個抗體藥物偶聯物的核心組成部分包含三個部分:抗體、細胞毒劑和連結劑。抗體主要用於定位癌細胞,細胞毒劑則給予期望的治療反應,而連結劑的作用是將毒劑附著到抗體上,在循環中保持穩定,只有在目標細胞中才釋放細胞毒劑。這種精巧的設計提升了ADCs的安全性和療效。
細胞毒劑的選擇在ADCs的療效上至關重要,許多細胞毒劑源自自然產物。連結劑的穩定性和設計則影響細胞毒劑的釋放是否能夠精準、適當。最近的研究顯示,有些連結劑能在腫瘤細胞內被切割,釋放毒劑同時有效攻擊鄰近細胞,這種現象稱為「旁觀者殺傷」。
「穩定的連結劑確保了細胞毒劑不會在到達腫瘤細胞之前提前釋放,從而提高了治療的安全性。」
隨著抗體藥物偶聯物領域的發展,設計人員不斷尋求改進連結技術及細胞毒劑的新的組合模式。研究者甚至在探索非自然氨基酸的使用,以提供更精確的藥物與抗體的結合。這種特定結合的技術使得研究者能夠生產均一的ADCs,提升療效與安全性。
抗體藥物偶聯物的發展歷程是醫學科學持續進步的縮影。隨著新技術的革新,ADCs的應用也不再僅限於腫瘤領域。展望未來,如果能解開這些複雜機制背後的秘密,或許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癌症的治療,並發展出更精準的治療方案。那麼,未來的藥物治療將朝著何種方向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