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政府於1970年代末期開始向世界派遣學生,華僑學生與學者聯合會(CSSA)應運而生,成為留學生及學者在海外的主要組織。該組織宣稱其宗旨是協助海外華人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的問題,並積極推廣中國文化。然而,CSSA的運作卻引發了不少爭議,其背後的政治目的及與中國共產黨(CCP)的關聯令人關注。
CSSA作為官方組織,提供社交服務與活動,卻也被質疑是監視中國留學生的工具。
CSSA在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得到了輕微調整。當時,來自全美各地的200多個CSSA代表匯聚於芝加哥,成立了獨立的中國學生和學者聯合會(IFCSS)。這一事件標誌著CSSA不僅僅是一個社交平台,而是成為了中國留學生發聲的窗口,尤其是在政治問題上。
CSSA努力成為中國學生與當地社會之間的橋樑,促進文化交流與理解。
根據2018年的報告,CSSA之所以能夠運作,背後的資金來源及指導意見主要來自於中國駐外使領館。這些組織經常處於中共的監控之下,並且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使領館的資助與指導。這使得CSSA在許多情況下被認為是中國政府海外工作的一部分。
CSSA因為其監控中國留學生討論敏感議題而受到了國際人權組織的關注。例如,在多個國家,包括加拿大、德國等地,CSSA的分支機構被指控試圖操控中國學生的言論和行為。這種控制甚至延伸到學校的講座和會議,壓制對中共不利的討論。
CSSA的存在不僅影響了學生的自由言論,也引發了對學術自由的質疑。
隨著CSSA的行動逐漸引起公共關注,多國政府及機構開始對其進行調查,並呼籲加強對其活動的監管。特別是在C9高等教育機構中,CSSA的行為被指控為對學術自由的威脅,並對中共的陣線維護進行了討論。
隨著全球政治氣候的變化,CSSA在海外的角色與影響力堪稱爭議。在中國與西方的緊張關係加劇的背景下,這些組織能否繼續保持其原有的功能,還是只能成為中國政府的延伸機構,未來尚待觀察。留學生是否能在不受控制的環境中真正表達自己的聲音,成為了當前的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