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人口普查局(Census Bureau)為了統計目的,將一些聚居地劃定為「人口普查指定地區」(Census Designated Place,簡稱CDP)。這種定義不僅是為了精確描繪社區的分布,也使那些尚未成立為正式城鎮的社區能夠獲得統計數據的認可。
CDPs是統計實體,反映美國各地的人口分布和社區特徵。
自1980年以來,在每次的十年一次普查中,CDP的使用變得愈加廣泛。它為無法成為正式自治城市或鄉鎮的小社區提供了一種身份識別,這些地方一般會圍繞一個因居民而知名的核心地區。這樣的社區通常在居民日常交流中被廣泛使用,雖然它們的具體邊界可能並不固定,也可能只有部分居民使用該名稱來獲取相應的服務。
CDP的邊界隨著人口及聚居模式的變化而變動,且這些變化可能不符合當地對於社區邊界的認知。
在CDP的劃定上,人口普查局的準則要求社區名稱必須是當地居民日常交流中認可的名稱。然而,這並不要求所有居民都必須對此名稱有共識。在這樣的定義下,某些地區或許會被劃分到多個CDP,或是多個社區可能合併為一個CDP,以反映更真實的聚居狀況。
自1790年進行首次人口普查以來,人口普查局對某些未成為正式地區的社區開始收集數據。其中不乏一些以後成為大城市的地區。從1940年開始,有關「未建制地區」(unincorporated places)的報告開始製作,持續使用這種分類一直到1970年代。隨著1980年的普查,這種定義轉變為目前的CDP,充分反映出小社區的狀況。
CDPs的出現,使得即便是小型社區也能在統計數據中占有一席之地。
將某個地區列為CDP目的是多重的。首先,它讓一些不隸屬於任何法人單位的聚居地得以被視為統計類別,從而更好地反映地方發展與資源分配的需求。這也使得CDP能夠將自身的數據與全美城市的數據進行比較。
例如,位於密歇根州的Whitmore Lake與佛羅里達州的The Villages便是CDP的代表案例。這些地方或許不具備正式的城市或村的地位,但其聚居人數和社區影響力卻使它們在統計數據中占有一席之地。
人口普查局在設計CDP時考量到不同的社區特色和居民需求。透過定義為CDP,這些地區便能夠在同一類別中被理解,無論它們是否具備正式城市的身份。這樣的做法讓一些歷史悠久的社區在地理與文化上都獲得了一種新的身份認同。
CDP不僅是統計工具,更是一個社區意識的體現。
CDP的劃定為一些未建制社區提供了統計上的認可。無論是某個大學校園、軍事基地甚至是周圍的鄉村,當被認可為CDP後,它們的社會與經濟數據將能夠反映其真實的聚居狀況。那麼,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是否能夠更深入地思考這些社區背後的故事與本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