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糖尿病患者數量在2021年達到約1100萬,比1997年大幅增加。日本的糖尿病患病率反映了許多已開發國家的相似趨勢,根據調查,1997年的糖尿病患者約為690萬,至2007年增至890萬,最終到2021年突破1100萬。這一變化不僅與基因有關,更是受環境影響的結果,並且全球化和西方化的飲食模式改變,無疑成為糖尿病潮的隱秘推手。
研究表明,東南亞糖尿病的易感性受制於基因突變,然而這些基因本身並不足以解釋疾病的爆發。特別是在日本,西方飲食中的高升糖指數食品逐漸取代傳統飲食,使得糖尿病風險顯著上升。
東南亞的糖尿病易感性受到多重基因變異的影響,這些基因控制著身體的多個系統。隨著亞洲地區飲食結構的變化,人們在食用高升糖指數的食物(例如米飯)後,導致大部分日本人血糖水準的顯著提高。
年齡和性別是追蹤糖尿病發展的重要變數。然而,環境中的變數,如吸煙和飲酒習慣,亦不可忽視。在1980年代,日本的吸煙率接近40%,但隨著健康意識的提高,吸煙率在2020年已降至約16%。這一變化顯示出吸煙與糖尿病之間的密切聯繫,吸煙不僅導致胰島素阻抗,還會降低胰島素的分泌。
多項糖尿病研究正努力解析日本人群體中糖尿病易感性基因的類別與數量。使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和量化性狀位點(QTLs)的方法,研究團隊發現特定基因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與各族群的疾病風險存在顯著差異。例如,TCF7L2基因在日本人群中的風險等位基因頻率僅為4%,相比之下,歐洲及其後裔人群達到21%。
一些與糖尿病風險相關的基因變體,如CDKAL1、IGF2BP2和HHEX,在日本人中也被發現,但它們的風險等位基因頻率與白人群體顯著不同。這突顯了各民族之間在基因易感性上的差異。
糖尿病的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DR)在某些人群中更為普遍。最近的研究使用GWAS探索日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DR易感性,並發現SNP rs12630354與視網膜病變存在顯著關聯。這一發現為我們提供了潛在的治療靶點,進一步闡述了基因如何影響疾病風險。
隨著全球飲食結構的進一步變化,亞洲地區面臨的健康挑戰未來可能更加劇烈。如何改善飲食習慣以應對糖尿病及其相關併發症,是刻不容緩的課題。我們是否能有效尋找和施用解決方案,以扭轉這一不利局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