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的數據,2021年日本糖尿病患者的數量飆升至約1100萬人,相較於1997年的690萬人,這一數字持續上升。糖尿病在這一國家已成為公共健康的重大挑戰,特別是在受到西方影響和全球化進程的推動下,日本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而這些變化對血糖水平的影響不容小覷。
基因和環境的相互作用是影響糖尿病風險的複雜因素,僅依賴基因無法全面解釋疾病的發展。
在東南亞地區,糖尿病的易感性受到基因突變的影響,這些突變通常存在於與多種生理系統相互作用的基因之中。儘管基因在糖尿病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環境因素同樣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特別是,像米飯這類的高血糖指數食物,與基因功能的丧失結合,導致日本人口中的血糖水平顯著上升。
年齡與性別是追蹤糖尿病的關鍵變量。此外,居住環境也會極大影響糖尿病的發展。例如,吸煙與酒精消費在日本的Prevailing文化中普遍存在。1980年代,40%的日本人口吸煙,而截至2020年,這一數字已降至約16%。這一變化的背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對吸煙與疾病之間關聯的認識加深。
吸煙通常會導致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不足,進一步加劇糖尿病的風險。
太多的研究試圖揭示有多少基因影響日本人對糖尿病的易感性。運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和定量性狀位點(QTLs)分析,研究者們發現與疾病相關的突變,其中大多數是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這些基因突變在不同族群中可能相同,但其頻率卻可能大相徑庭。例如,TCF7L2基因的變異在日本人口中與糖尿病的相關性僅佔4%,而在歐洲及其後裔人群中則高達21%。其他許多候選基因如CDKAL1、IGF2BP2等也表現出類似的現象。
隨著2020年對新基因的研究,MEF2C、TMEM161B等基因成為糖尿病的潛在因素。其中,一些基因之間顯示出連鎖關聯,但導致糖尿病的具體機制仍需深入研究。至於與糖尿病合併症相關的視網膜病變研究中,研究者發現SNP rs12630354與日本患者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有顯著關聯。
這些發現提示我們,基因和環境的複雜互動可能是糖尿病流行的核心,而未來的研究需要探索這種互動如何影響不同族群的健康。
最終,雖然基因在糖尿病的易感性中發揮重要作用,但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如今,我們面對的問題是:面對持續上升的糖尿病患者人數,我們應如何更好地理解這些基因與環境的互動,以便制定有效的干預措施來改善公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