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農業中,玉米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然而,玉米莖蟲(Busseola fusca)的侵襲對農民造成了重大的挑戰。這種昆蟲的幼蟲會造成大量的作物損失,最嚴重時可達到整田的百分之百損失。隨著對農業害虫危害的認識逐漸加深,農民開始尋求利用天然敵人來控制這一威脅,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
玉米莖蟲的成蟲有著35至40毫米的翅膀展開,顏色呈淺棕色。當幼蟲孵化出來時,會以葉心為食,導致黃葉和枯死的征象。隨著生長,幼蟲會鑽入禾本科植物的莖幹,破壞植物的營養和水分供應,造成植物萎縮,且玉米粒的產量最多可減少30%。
如果不加以控制,莖蟲會使玉米的產量損失介於20%至100%之間。
施行早期種植和適當施用氮肥(如商業產品、堆肥或尿液肥料)被認為能增強作物抵抗莖蟲的能力。另外,通過與非宿主的豆科作物輪作(如土豆)也能提高土壤中的氮含量,進一步降低莖蟲的繁殖。
將玉米和高粱與非宿主作物輪作可以有效阻止害蟲的繁殖。
此外,農民還可以採用“推拉”系統來控制莖蟲的侵害。這包括將抗蟲植物(如Desmodium)和誘捕作物(如Napier草)與玉米或高粱混作。Desmodium的氣味能讓莖蟲避開,而Napier草則作為誘捕作物,令莖蟲更易選擇在其上產卵。
Desmodium被證明不僅能降低莖蟲的數量,同時可作為良好的覆蓋作物來減少土壤侵蝕。
控制玉米莖蟲的方法包括施用乾土或木灰。在幼苗的葉心中放置一茶匙的木灰或土壤,能有效抑制B. fusca的滋生。此外,生物控制的方法,如釋放寄生蜂(如Cotesia flavipes或Xanthopimpla stemmator),也被用來控制玉米莖蟲的蔓延。對於化學控制方法,各國根據不同的規範可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
無論是生物防治還是化學防治,確保措施的有效實施是農作物獲得成功的關鍵。
農民們在應對這些害蟲時,透過了解其習性及引入自然敵人實現生物防治,無疑是朝著可持續農業發展的一步。這不僅保護了作物的健康,還兼顧了生態平衡和土壤健康。然而,我們是否能在保護作物的同時,讓自然的力量更好地發揮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