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冬季,許多人會因長時間暴露於低溫環境中而面臨低體溫的風險。低體溫症是指身體核心溫度降至 35.0 °C(95.0 °F)以下,其症狀會隨著體溫的下降而有所改變。與較輕微的低體溫相比,中度低體溫的特徵是停止顫抖,卻伴隨著更明顯的精神混淆,這不禁讓人思考,為什麼身體在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時,會選擇停止顫抖?
低體溫的發生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長時間暴露於寒冷的環境中,二是其他會導致熱量消耗或損失的因素。然而,不同於輕度低體溫所表現的顫抖反應,中度低體溫卻可能導致顫抖的消失,這使得人們對自己身處的危險情境產生錯誤的認知。
面對冷環境時,身體的自然反應是產生熱感,顫抖有助於提高體溫,但一旦顫抖停止,這意味著人體正在以不同方式應對低體溫。
當體溫達到中度低體溫,患者可能會出現精神混淆,包 括記憶減退及判斷力下降。此時,他們的心跳和呼吸都可能變得緩慢,這看似是人體保護性的反應。但令人矚目的是,這種狀態往往伴隨著更高的死亡風險。
在此階段,患者的行為可能會變得更為惡化,以至於產生誤判,甚至忽視周遭的危險信號。
研究指出,中度低體溫時,人體的生理反應會出現閾值的改變。這是因為隨著體溫的降低,身體的自我熱調節系統會變得疲憊。於是,顫抖這一自我保護機制會因為能量耗盡而無法再持續。而這種停止顫抖的現象,也常常會讓患者產生假象,認為自己狀況良好,從而進一步延誤救助的時機。
在中度低體溫的情況下,患者經常會出現逆反行為——比如脫去衣物的一種心理效應,稱為「矛盾脫衣」。這種混亂舉動不僅增加了身體散熱的速度,也讓救援人員難以正確識別其狀況。面對這樣的狀況,救援人需具備識別中度低體溫的能力,並且要充分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
防止低體溫的最佳方法是加強對寒冷環境的適應,例如穿著適合的衣物以保持體溫,及時補充熱飲。此外,在面對低體溫危險時,選擇合適的自我保護措施至關重要。對於中度低體溫的患者,應該用加熱毯等道具進行外部加熱,同時保持靜止,避免造成進一步的熱量流失。
了解人體對於冷的反應,能夠幫助我們更有效地防範低體溫的發生,在危急時刻進行正確的應對。
隱藏在中度低體溫背後的生理與心理機制,使得我們在面對低體溫的風險時有著更多的思考空間。為什麼身體會停止進行保護性的顫抖?這樣的心理反應又會對我們的生存有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