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的歷史長河中,意識混亂這一症狀一直令醫生和病患困擾。它被形容為「思緒模糊」或「腦霧」,是指當一個人的覺醒狀態或對環境的意識低於正常情況。大多數人對於這種主觀感受的描述是:他們的思維像被霧氣籠罩一般,無法清晰集中。
意識混亂的術語,最早是醫生喬治·葛雷納在1817年首次提出,他稱其為“意識的昏暗”。這一術語已被認為是譫妄的主要病理特徵。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歷來將意識混亂的概念納入其譫妄的定義之中。儘管DSM-III-R和DSM-IV在術語上用“意識的擾亂”取代了“意識混亂”,但這兩者的本質是相同的。意識混亂的嚴重程度可能低於譫妄,並且它可能與次綜合徵譫妄同義。次綜合徵譫妄在嚴重性、發作的急性和持續時間上較為溫和,伴隨相對穩定的睡眠-覺醒周期以及運動功能的穩定變化。
意識混亂的概念模型認為,大腦的一部分調節著意識的整體水準,這部分負責對自身及環境的意識。不同比例的病因會干擾這部分正常運作,從而影響整體的意識水準。這種被稱為“覺醒”或“清醒”的系統不一定伴隨著嗜睡現象,許多病人即使保持清醒,卻也可能經歷意識混亂的狀況。
“我感覺醒著,卻又以另一種方式不醒。”
這種狀態使得受影響的人感到思緒混亂,許多病人用“霧霧的”進行描述。雖然意識混亂常常與脫人格現象相混淆,但二者的狀況有著顯著的區別。受影響者提到的主觀經歷也顯示出強烈的夢幻感,因為意識、注意力、對時間和地點的認知、感知及意識都受到擾亂。
腦霧這個術語大都用來代表一種主觀的認知損傷狀況。它被定義為「感知認知功能障礙的波動狀態,可能會影響人們日常活動的參與能力」。在許多慢性疼痛為主要病因的疾病中,腦霧是一個常見的症狀。研究表明,15%至40%的慢性疼痛患者會面臨這樣的挑戰。
“認知不可能在沒有足夠覺醒的情況下進行。”
慢性疲勞綜合症、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疾病的患者經常報告出現腦霧症狀,這些症狀包括記憶問題、注意力缺失、難以聚焦和多任務處理的能力下降。尤其是在纖維肌痛症患者中,約有75%的人報告在注意力、記憶和多任務處理方面存在顯著困難。
隨著研究的進展,對於腦霧和相關症狀的認識也在逐步深化。疫情後的一項研究發現,COVID-19康復者中出現腦霧的情況普遍存在,這顯示出與這個新型病毒有關的神經和心理症狀可能會呈現多樣的樣貌。雖然目前腦霧的具體原因尚未完全明瞭,但它強調了大腦健康對整體健康的重要性。
“腦霧是否可能成為未來醫學研究的重要標的,促進對人類思維及意識的更深層次理解?”
這一領域的研究仍需匯聚更多的數據進行探索與討論。隨著科學的發展,或許未來會出現針對腦霧的有效治療方案,幫助那些受困於思緒混沌的人們重新找回清晰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