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霧,或稱為意識模糊,是一種讓人感到清醒卻無法集中注意力的狀態。許多人形容這種主觀感受為思想變得「朦朧」或「霧霧的」。雖然這種現象在醫學上已經被討論了數世紀,但許多人仍對其成因和影響了解不深。
意識的模糊感可以被認為是腦部某部分的運作受到干擾,這會影響到個人對自身與周遭環境的覺察。
意識模糊這一術語最早是由醫生喬治·格里納創立於1817年,並用於描述譫妄的主要病理特徵。即使在現代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DSM)中,這一術語依然扮演著重要角色。雖然DSM-III-R和DSM-IV將「意識模糊」的定義更改為「意識障礙」,但兩者的基本意思未有太大變化。
在重症監護病房中,亞症狀型譫妄患者的生存率與039分的患者相當,但他們仍然需要比完全譫妄患者低得多的延長護理。診斷意識模糊並沒有一個標準的測試,因此診斷往往依賴醫生的主觀判斷。
意識的雜亂可能預示著疾病的存在,而雖然患者覺得,意識受到干擾的那一刻,自己卻是清醒的。
心理上的理解模型認為,意識模糊是由腦部的一個部分調控所影響的,這影響了個人對時間和空間的認知。雖然患者在外觀上看似清醒,他們卻可能存在思維不清的問題。這種現象反映了腦部對於喚醒和清醒的分別,兩者間的距離可能十分微小。
一名患者形容他的經驗,說「我覺得彷彿變得霧霧的……外形有點模糊」。這讓他們的整體感受如同置身夢境,因為在夢中,意識、注意力和對時間、地點的認知都受到影響。
認知能力的正常運作需要相對的清醒程度,這是思維清晰的基礎。
腦霧這一詞被廣泛用來描述主觀的認知功能減退,經常出現在許多疾病中,尤其是慢性疼痛問題患者中。慢性疼痛患者中,有15%到40%的人可能會感受到腦霧的影響。對於這些患者來說,疼痛的處理消耗了大腦的資源,這影響了其思維能力。
許多纖維肌痛症患者(常被稱為「腦霧」或「纖維霧」)報告稱,集中注意力和記憶力出現問題,該症狀的特徵包括短期記憶的障礙、工作記憶的問題及注意力不足。根據研究,約75%的纖維肌痛症患者都報告了顯著的注意力和記憶問題。
雖然腦霧在某種程度上與輕度認知障礙相似,但兩者的根本區別在於意識的干擾。
與此同時,許多從COVID-19康復的患者也報告出腦霧的情況,這可能與一系列神經學及心理學症狀有關。而黴菌暴露也被認為可能導致腦霧,這引出了有關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的研究需求。
如此豐富複雜的腦部運作和意識模糊現象讓我們更加探索人類的認知邊界。而思考這一問題,究竟腦部如何在清醒與模糊之間取得平衡,將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