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盤異常的情況在當今的產科醫療中越來越普遍,尤其是胎盤植入過深的問題。胎盤的健康不僅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也直接關係到母體的生命安全。研究顯示,胎盤異常,如胎盤無法正常脫離,可能導致產後大出血,這使得母產婦承擔嚴重的風險。
胎盤植入異常被定義為胎盤與子宮肌肉層的異常附著,包括了胎盤前置(placenta previa)等情況。
根據附著的深度和侵入的程度,胎盤異常有幾種不同的類型,包括胎盤植入症(accreta)、侵入性胎盤(increta)和胎盤穿透症(percreta)。這些情況都可能導致在自然產程中出現危及生命的大出血。
研究顯示,胎盤植入症的發生率正在逐步上升,至2016年統計,每272個妊娠中便有1例。
胎盤異常的主要風險因素為過去的剖宮產史和胎盤前置,這使得遭受此種病症的孕婦數量急劇增加。其他風險因素還包括年齡、孕次、過往的子宮手術及排卵期內的吸刮術。
胎盤的異常附著會導致子宮壁的正常結構受損,進而加重大出血風險。這種異常在臨產期間,會使得子宮的肌肉層受到嚴重的損傷,造成醫療上難以控制的後果。
通常胎盤異常的診斷是在妊娠第二或第三期通過超聲檢查所進行,常見的超聲特徵包括:缺乏正常的後胎盤區、胎盤內部的多個血管湖(vascular lacunae)及子宮-胎盤邊界的血管或胎盤組織連結等。
MRI檢查可提供更為精確的診斷數據,但在診斷早期(如妊娠初期)時其預測價值仍不確定。
胎盤異常不僅會影響分娩的過程,還可能導致各種嚴重的併發症,如對周圍器官的損傷、大量產後出血需要進行多次手術以及器官功能失衡等,甚至引發母體的死亡風險。
對於確認有胎盤異常的孕婦,最常見的做法是剖宮產和子宮全切術。術後需要使用催產素和抗生素進行管理。如果某些情況下胎盤還在子宮內,進行部分切除或儘量保留子宮的操作也要視乎母體的狀況而定。
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保留子宮的治療方法可能面臨更高的風險,但仍可考慮進行內部動脈結紮等方法。
根據相關報告,胎盤異常的發生率在過去四十年中顯著增加,與剖宮產次數及年齡等因素密切相關。這表明隨著社會的變遷,胎盤異常的現象愈發頻繁,所有產婦都應提高警覺及進行必要的檢查。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我們是否能找到更有效的方法來降低胎盤異常的風險,以保護母子平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