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臟病的世界裡,先天性心臟缺陷常會被視為一種威脅,特別是心房間隔缺損(ASD)與開放性卵圓孔(PFO)之間的關聯。這些缺陷不僅影響心臟本身的運作,更可能慢慢地對整體健康構成嚴重風險,尤其是在中風和偏頭痛方面。這種情況的背後,有許多未被揭露的生理機制值得我們深入探索。
心房間隔缺損是指心臟的上腔室之間存有孔洞,這使得氧氣豐富的血液與氧氣貧乏的血液混合,從而影響血液的氧含量。
心房間隔缺損(ASD)是一種先天性心臟缺陷,造成心臟的兩個心房之間存在不正常的血液流動情況。這種情況可能源於胎兒發育階段中,卵圓孔未能在出生後自然關閉,形成所謂的開放性卵圓孔(PFO)。這不僅是出生時的正常現象,許多成年人依然會保留這一開孔。根據研究,開放性卵圓孔可能與中風的風險增加直接相關,特別是在那些沒有明顯其他中風原因的人群中。
在某些情況下,如果一個人的右心房壓力升高,這可能會引導血液中的血塊進入左心房,觸發所謂的逆向栓塞現象。這種情況下,血塊會繞過肺部進入系統循環血液,從而增加中風的風險。
除了中風,開放性卵圓孔和心房間隔缺損與偏頭痛的關聯也受到了探索。近期研究顯示,部分偏頭痛患者可能存在這些心臟缺陷,這推測可能與血液流動的改變有關。然而,這項關聯尚處於研究階段,進一步的證據仍需釐清。
調查發現,許多腦血管意外(中風)的原因並不明確,這使得心臟缺陷成為潛在的犯罪嫌疑人。
當ASDs或PFOs的患者年齡增長且未進行矯正時,健康可能會受損。未治療的患者可能會出現持續的疲憊感和運動耐受力下降,並可能遭遇肺高壓或右心衰竭等併發症。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患者中約70%在40歲時會出現明顯的病症。
對於ASD或PFO的診斷,通常依賴於超聲心動圖。許多患者可能在胎兒期或早期幼兒期接受檢測,然而,對於某些成人而言,這一診斷可能在出現明顯症狀後才得以確認。臨床上,右心房的壓力增高會影響心臟的正常功能,導致心臟各部位的負擔加重。
對於存在症狀的患者,治療選擇可能包括外科手術或介入治療。對於PFO,若診斷中風且無明顯症狀,則需進一步評估原因和適當的治療方式。在某些情況下,通過關閉PFO可以減少未來中風的風險,但仍需具體案例具體分析。
目前的研究建議,對年輕患者進行開放性卵圓孔的關閉可能會降低反覆中風的風險,但這並非所有患者的必然選擇。
心房間隔缺損和開放性卵圓孔不僅僅是心臟結構上的瑕疵,對人體健康的長期影響也引發了我們的深思。這些心臟缺陷如何影響你或周遭人的健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