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胎兒發育過程中,一個特殊的結構稱為卵圓孔(foramen ovale)允許血液在左右心房之間流動,這一過程對於在子宮內的胎兒來說至關重要。卵圓孔的存在使胎兒能夠繞過尚未發達的肺部,從母體獲取氧氣。然而,在出生後,這個開口應該自然關閉,以便心臟功能正常運作。但為什麼這個神秘的開口會出現於胎兒心臟中?
卵圓孔的功能主要是讓胎兒在子宮裡的血液循環保持有效。在還未出生時,胎兒的肺部並沒有工作,因而無法進行呼吸。這時,母體的胎盤負責將氧氣輸送到胎兒。因此,卵圓孔的存在使得血液能夠直接從右心房流入左心房,從而繞過肺部。
在胎兒發育的初期,卵圓孔的開放是生命運作的關鍵,隨著胎兒成長,隨後的變化也至關重要。
當胎兒出生,第一次自然呼吸肺部的空氣,心臟的左側壓力會增加,這將使得卵圓孔在通常情況下完全關閉。然而,約有25%的人在成年後卵圓孔仍然保持開放,這被稱為持續性卵圓孔(patent foramen ovale,PFO)。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右心房和左心房之間的血流異常,形成心臟畸形,增加未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卵圓孔在胎兒時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隨著出生後的變化,這個開口如果不關閉,將可能導致多種心臟疾病。例如,持續性卵圓孔可能導致即使在沒有明顯的心臟病變的情況下,也會增加中風風險。研究指出,有中風病史的人群中,持續性卵圓孔的比例顯著高於普通人群。
專家強調,持續性卵圓孔可能在某些情況下引發嚴重後果,這種風險在不斷增加。
卵圓孔的主要類型可分為幾類,其中最常見的是二級卵圓孔缺損(ostium secundum defect)。這種類型的缺陷約佔所有先天性心臟疾病的6%至10%。其它類型的卵圓孔缺損還包括原始卵圓孔缺損、靜脈口缺損等,它們通常與其他心臟構造的缺陷有關。
在嚴重的情況下,這些缺陷會導致心臟功能失調,肺高壓等併發症,最終可能發展為艾森曼格綜合症(Eisenmenger's syndrome)。這種疾病的發展可能導致右心與左心的壓力逆轉,導致缺氧等併發症。
医生通常在胎兒期或嬰兒期透過超聲檢查或聽診發現卵圓孔的問題。管理方案因缺陷的大小和類型而異,某些情況下需要手術修復。
透過及早的診斷與適當的治療,可以避免後期可能出現的嚴重健康問題。
總體而言,卵圓孔的存在與功能對於胎兒的健康至關重要,然而,它的開放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能成為未來心臟健康的隱憂。因此,了解卵圓孔的功能,以及在出生後如何進行適當的檢測和治療,顯得尤為重要。您認為,對於這一神秘的開口,未來還會有什麼樣的發現與挑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