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物樣本技術的進展,乾血斑測試(DBS)逐漸成為醫療檢測的一個重要工具。這種方法源於1913年,當時Ivar Bang首次描述了乾血樣本的收集方式,而後Robert Guthrie於1963年引入了這一方法的另一個應用——篩檢新生兒代謝疾病,開啟了這項技術在醫療界的廣泛應用。
乾血斑的概念是將血液滲透至特製的濾紙上,因為這種方法不僅便於儲存和運輸,還能以相對較低的成本進行大量篩檢。這種方法的實際應用越來越廣泛,從篩檢苯酮尿症到最近的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多種遺傳疾病。然而,在擴展這些應用之前,乾血斑測試仍受限於靈敏度和特異性不足的問題。
「然而,近期的技術進步,包括單克隆抗體的生產及聚合酶鏈反應的應用,已成功克服多數這些問題。」
這些新的技術改進使得乾血斑測試不僅限於傳統的研究實驗室,而是漸漸開放給一般消費者,使其能夠在家中自我檢測各種生理指標,例如維他命D和睪酮等。當然,這不僅僅是一項新的便利設施,還為廣泛的健康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契機。
除了基礎的生理檢測,乾血斑技術在更具挑戰性的檢測例如HIV感染診斷方面也展現了應用潛力。這是因為乾血斑提供了一種更低侵入性的方法,可以大幅降低生物危害風險,同時便於運輸及存儲。
「與血液中的HIV抗體檢測相比,乾血斑能直接檢測病毒的遺傳物質,這樣可以避免假陽性的可能。」
訂製製程和自動化設備的引入,為乾血斑的分析提供了更高的準確度。例如,瑞士科技公司CAMAG的創新技術,不僅提升了樣品的提取效率,還利用內部標準進行更精確的分析,這不僅能改善檢測的靈敏度,也讓整個過程更為安全。
然而,雖然乾血斑測試的優勢顯而易見,仍然有一些挑戰亟需克服。例如,樣本體積的限制以及樣本均勻性等問題依然存在,且不同的濾紙特性可能會影響分析結果的準確性。
「DBS提供了最小的細菌污染風險與血液採集的非侵入性優勢,並且能夠在低溫下長時間保存幾乎不會惡化的樣本。」
專家指出這些問題不僅在數據的準確性上具挑戰性,也意味着在臨床應用中,需進一步的技術調整和標準化來確保檢測的一致性。然而,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改進,乾血斑技術將在未來的健康監測日程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在這個不斷演進的領域,乾血斑測試的未來究竟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