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血斑測試(DBS)是一種生物取樣方法,通過將血液樣本吸取並乾燥在濾紙上進行檢測。這種方法不僅提高了樣本運輸的便捷性,還能應用於各種分析技術,如DNA擴增或高效能液相色譜法。尤其在HIV檢測方面,乾血斑測試獨特的優勢使其成為一種具有潛在應用價值的選擇。
乾血斑的概念最早由Ivar Bang於1913年提出。隨著1963年Robert Guthrie在蘇格蘭引入了利用小動物血液進行新生兒代謝疾病篩查的想法,乾血斑成為公共健康篩查的重要工具。自1969年至1970年以來,使用Guthrie卡進行新生兒篩查普遍化,至今已有20多個國家使用此方法篩查苯酮尿症、新生癱隨性代謝異常等疾病,甚至包括HIV感染。
由於對樣本敏感度和特異性的限制,乾血斑測試在許多年來的應用受到制約。然而,隨著單克隆抗體和聚合酶鏈式反應的技術進步,這些問題得到了解決。
到2001年,利用乾血斑檢測的分析物已超過175種,包括從脂肪酸到多種病毒和微生物的抗體等。20世紀的乾血及其衍生技術的發展為各類疾病的篩查奠定了基礎。1953年,乾血檢測用於酶測試的報告被首次發布,接下來的幾十年中,這種方法在不同領域的應用持續增長。
乾血斑樣本收集的過程相當簡單。使用尖鋒利的針頭從手指、腳跟或腳趾上抽取幾滴血,然後將血滴置於專用的吸收濾紙上,讓血液飽和濾紙並置於空氣中自然乾燥數小時。樣本在實驗室中,技術人員會使用自動或手動的穿孔工具,提取乾燥血液的圓片,以便進行後續的檢測和分析。
乾血斑測試的技術特別適合資源有限的環境中為HIV感染的嬰兒提供診斷服務。這種方法不僅降低了對冷藏的需求,還因其侵入性極低而獲得了更多的接受度。相對於傳統的ELISA抗體測試,乾血斑測試能直接檢測到HIV病毒的基因物質,這有效避免了假陽性結果的可能性。
儘管乾血檳測試在診斷方面的靈敏度仍需提高,但其在監測HIV流行程度方面是有潛在用途的。
乾血斑的穩定性可以歸因於生物學材料固定在濾紙基質上,乾燥過程中排除了水分,從而避免了蛋白酶或核酸酶的活性。此外,生物材料的結合還可抑制可能干擾各種核酸擴增方法的抑制劑影響。
乾血斑測試的巨大優勢在於其極低的細菌污染及溶血風險,以及簡便的非侵入式和經濟實惠的收集方式。這種方法可長期存儲樣本,而不會讓樣本的分析物遭受劣變的影響。然而,它仍面臨樣本量、分析物回收、血紅素效應等挑戰,這些均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加以克服。
乾血斑測試不僅改變了我們對血液檢測的看法,也為HIV等疾病的篩查提供了新的賦能。隨著科研技術的持續進步,這一領域的潛力未來可能會進一步釋放。那麼,在未來的診斷科技中,乾血斑測試會成為標準的檢測方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