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學科技不斷進步,對於新生兒的篩檢方法也隨之改變。乾血斑測試(DBS)因其簡便性及高效性,逐漸成為新生兒篩檢的最佳選擇。在許多國家,這種方法不僅被用來檢測新生兒的代謝疾病,還被擴展至各種其他疾病的篩檢。
乾血斑測試能夠輕鬆地將血液樣本收集並運送到實驗室進行分析,這使得大規模篩檢成為可能。
乾血斑測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3年,當時Ivar Bang首次描述了這種特殊的取樣方式。然而,真正讓這項技術廣泛應用於新生兒篩檢的是1963年蘇格蘭的Robert Guthrie,他提出利用從嬰兒腳跟或手指刺取的毛細血管血進行篩檢。
1969–70年,隨著全國篩檢計劃的實施,乾血斑測試成為新生兒篩檢的一部分,檢測的項目不斷擴增。
乾血斑樣本的收集過程相對簡單,醫護人員僅需用針刺取幾滴血,然後將其置於特製的濾紙上,使血液充分滲透。樣本在空氣中自然晾乾後,可長期存儲而不需嚴格的冷鏈條件。
儘管乾血斑測試需要相對較少的血液樣本,但它依然能夠提供穩定可靠的檢測結果。
乾血斑測試不僅用於代謝疾病的篩檢,還能檢測其他諸如HIV、甲狀腺功能不全等疾病。尤其是在資源有限的地區,乾血斑測試的無創特性和樣本穩定性大幅提高了疾病診斷的可及性。
與傳統的血液檢測方法相比,乾血斑測試所需的樣本量更少,且保存時間更長,這使其成為理想的初篩工具。
乾血斑測試的主要優勢包括簡便易操作、成本低廉以及可以長期保存而不影響結果。然而,這項技術仍然存在一些挑戰,包括樣本體積的問題、化合物的回收效率和濾紙特性等。
儘管挑戰存在,乾血斑測試的潛在應用仍然廣泛,包括未來可能的更高精度疾病篩查。
乾血斑測試不僅是高效的篩檢工具,更預示著未來醫療檢測的方法必將以簡便和低風險的特點進一步拓展。這樣的技術能否在更多疾病的早期篩查中發揮作用,將成為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