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學者對於「聖經神學」一詞的不同定義,這一領域一直難以明確。聖經神學的學術界劃分為舊約神學和新約神學。根據Mark Bowald在格雷斯神學院的描述,聖經神學作為神學的一個分支,強調聖經教義在歷史中的有機發展,並以逐漸清晰的方式揭示出來,這些特徵在後期的文本中更加明顯,而在早期的文本中則顯得有些模糊。
聖經神學是一種探討聖經所教導內容隨著聖經歷史的演變而逐步發展的學問。
在探討聖經神學的過程中,部分學者專注於舊約,形成了舊約神學的領域。這一領域最初是基於基督教的努力,旨在提供早期啟示的客觀知識,努力以聖經文本及其歷史背景為依據。然而,到了20世紀,這一領域開始受到其他聲音,包括女性主義和猶太學者的影響,進而提供了新的見解,顯示早期的研究受限於其作者的視角。
舊約和新約的神學研究漸漸受到多樣性的影響,使得其發展方向逐漸反映當代學術的變化。
對於新約神學的學者們,如Rudolf Bultmann和N. T. Wright,他們同樣尋求在文本和其歷史背景的界限內進行理解。隨著時間推移,聖經神學的研究也開始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學科,其內容的定義隨著學者的不同而異。在福音派中,聖經神學是一門強調聖經啟示進程的神學學科,這與系統神學相互依賴,但又存在不同的重點。
聖經神學關心的是啟示的過程,而系統神學則更關注於已完成的教義內容。
在17世紀,基督教的神學家們開始試著證明新教教義神學是以聖經為基礎的,因此這些早期的作品常用系統神學的標準大綱來解釋聖經文本。而到了1770年代,Johann Salomo Semler則主張應將聖經神學與教義神學分開,認為聖經神學應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專注於聖經內容的探討。Gabler在1787年的講座中,提出了現代聖經神學的開端,強調聖經是理解基督教信仰真理的唯一明確來源。
Gabler認為,聖經神學的首要任務是提供對聖經思想的準確歷史描述。
在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聖經神學運動在美國興起,尤其是對於長老會等宗派具重要影響。這一運動受到新教正統主義的啟發,試圖擺脫自由神學與基督教根本主義的極端對立,並展現聖經的統一性及其對於神在歷史中啟示的反映。
此運動主要強調聖經作為神學資源、聖經的整體性、以及神在歷史中的啟示。
隨著學術界的發展,學者們如G. Ernest Wright和Floyd V. Filson,對這一運動作出了重要貢獻,促進了一種新的理解模式,強調聖經的獨特性。在此背景下,聖經神學的研究不斷拓展,影響了現代神學的形成,顯示了從17世紀以來到現代的驚人轉變。
今天的聖經神學究竟將如何影響未來基督教信仰的發展?